
私募三巨头重兵会师中国平安(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申兴 从149.28元的至高点坠至19.90元才惊魂甫定,这就是中国平安(601318.SH)股价在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的“自由落体”。而深圳三大私募也在这个巨幅下跌中将主力“潜伏”其中,并准备打个“持久战”。
本报获悉,国内私募界的几家代表性机构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同威资产管理公司和明达资产管理公司不约而同地重仓中国平安,认定当前中国平安A股股价存在明显低估。
三军会师
从2008年3月但斌自称 “闭着眼睛买平安”,到2008年10月李驰抛出 “为什么40元的中国平安值得买”,殊途同归,几大私募在中国平安上“铁血”会师。
有 “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人”之称的深圳东方港湾董事总经理但斌,其从2003年开始长期持有贵州茅台被业界传为佳话,而对于中国平安,他也是从该股上市的2007年3月开始买入并持有。
本报了解到,在中国平安股价重挫近90%的过程中,东方港湾不仅没有抛售,反而卖出部分中国人寿,对中国平安进行补仓。业界甚至传闻,东方港湾全仓中国平安。但斌向本报证实称,公司配置了比较多的中国平安,但按照公司产品契约的要求,单只股票的市值并未超过信托总市值的30%。
对于“闭着眼睛买平安”的说法,但斌的解释是:“作为投资家来说,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么猛烈的情况下,大跌跌出这么多,在这一刻买进,通常来说是赢的。我只说自己,如果在这一刻买进,相信5年、10年以后,在中国平安上应该回报很高。”
在随后平安股价继续破位下挫的过程中,但斌与他的东方港湾忍受着极大的压力和不解,他选择了不看盘,坚持持有。
在此令人煎熬的时刻,李驰率领的同威资产和刘明达领衔的明达资产先后“驰援”,与东方港湾兵团在中国平安上实现了大会师。
同威资产董事总经理李驰因为在5800点果断逃顶、2500点又奋勇抄底的经典战例,被外界称为“中国的索罗斯”。
李驰告诉本报,公司在上证指数跌至2500点左右时建仓,中国平安也是建仓重点。“2008年下半年开始买,可以说是越跌越买,建仓成本在40元以下。”
明达资产董事长刘明达对中国平安的投资则更为耐心。“从平安上市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它,但真正下手还是在股价接近25元的时候,那时我还做了一个调查,大家都比较悲观,当时我很激动,可以用足够便宜的价格购买平安。”刘明达表示,“我们有幸在平安股价低估时买到,会长期持有。未来在一个中期的时间内,中国平安涨3-5倍是非常合理的。”与但斌的东方港湾一样,平安也是明达信托资产中的第一大重仓股。
1 | 2 |

- · 阳光私募普遍乐观:重仓参与后市 | 2009-11-09
- · 招商证券上市造富:私募潜伏3年盈利21倍 | 2009-11-04
- · 仅11.63%的私募管理人买入创业板股票 | 2009-11-02
- · 中国平安前三季度净利73.43亿 | 2009-10-28
- · 创业板私募还在等待 | 200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