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资产20% 保监会设限险企债券回购比例(2)
“打新”争议
“将融来的大笔资金打新股——坐享收益,有何不好呢?”一家保险机构投资总监表示很难理解《回购通知》的规定,在其看来,这无异于断其财路,因为投资收益极高的“打新股”让其挣得盆满钵盈。
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另一位保险机构投资人士称,《回购通知》并未明确不可“打新股”,只是称不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保监会禁止的投资。
而上述接近保监会人士亦坦言,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最为辉煌的一年,“打新股”就为其收益立了“汗马功劳”。
但问题在于,资产配置中固定收益占比高达80%的保险机构通过回购业务,轻易就能撬动巨量资金参与“打新股”——这难免会让其他行业的机构投资者滋生不满,同时,亦容易累积投资风险,正如目前IPO市场,“破发”已屡见不鲜。因此,监管层出面予以规范融资运作路径,规避潜在风险,利于行业健康发展,长远看是利好。
上述保监会接近人士称,除个别公司外,即便是按照2007年的量参与打新股,其融资规模亦绰绰有余,并不存在影响险资打新股收益一说。不过,据业界人士分析,新政可能会对保险行业中一两个资金用量大的公司产生影响。
“扩大债券投资品种与比例明显是利好,意味着债市投资空间得以扩大;但收窄回购比例,则降低了融资杠杆,这无疑是给‘短融’泼冷水。”10月12日,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说。
就此,一位保险机构高管表示并不难理解,因为由于此块融资路径未纳入监督范畴,在保险业曾出现过违法违规案例,如某保险公司曾将融来的资金挪作他用,甚至将融来的资金转入保险体系外的账户去运作。
在其看来,债市与股市没有必然关系,但目前而言,债市总体上偏弱,如果是从绝对收益角度考虑,可能没有太大的机会。“基于保险资金性质的不同,像寿险类公司就倾向于配置一些久期长的品种,如不久前发行的铁道债,保险资金就成为其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
而据一位产险类的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透露,其就在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债券不同久期品种的大调整,目前所持均为短期债券,新政出台后,正好可蓄势待发。尽管目前债市偏弱,但扩容政策为其拓宽了投资空间与品种。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认为,全球加息已经开始,固定收益剩下的是为数不多的交易性机会。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宗商品、固定收益四季度的交易型机会,三者时间点可能会重合;而各国央行何时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流动性持续供给动能的下降会对大宗商品市场、股票市场产生一次“信心冲击”,届时固定收益市场的避险特性会吸引一些资金的流入,可能产生一次交易性机会。
1 | 2 |

- · 保监会警防违规风险 | 10-17
- · 保监会出新规规范中介业务 |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