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热捧瑞士巨灾债券镜鉴
欧阳晓红
07:34
2010-07-02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在瑞士,一旦发生巨灾,政府将承担1/3的损失,保险公司承担2/3。”6月23日,在位于伯尔尼的瑞士联邦环境部会议室,相关负责人AnddreasGoetz告诉本报。Goetz认为,如果中国也有巨灾保险制度,此次南方洪灾,中国政府只需承担诸如建坝护堤之类的少量费用。

Goetz所在的政府机构与瑞士再保险公司(下称瑞再)正在进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他希望研究结果在双赢的基础上引入中国,帮助中国预测风险损失,防灾与减灾。

瑞士的巨灾债券、指数保险等风险转移方式以及公私合营等应对灾难之策或许能给中国提供借鉴样本。瑞再全球非寿险风险转型负责人MartinBisping透露,如果有中国巨灾债券的话,国际投资者也愿意购买。

0.2%与30%

“中国在99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中,保险赔付只有3000亿至4000亿元。例如汶川地震保险赔偿仅18亿元人民币,占8450亿元人民币经济损失的0.2%。”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巨灾风险负责人PeterHausmann说。

据悉,该数据远远低于全球30%的巨灾保险水平,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60%-70%承保率。

瑞再亚洲农险负责人RomanHohl说,诸如中国耕地减少、粮食价格上升、农业产品需求增大等因素,加上气候变化,更提高了粮食生产的风险。以2008年为例,气候变化导致中国东北13亿美元的经济损失。Roman预计在2030年,经济损失会是现时的两倍,达26亿美元。“我们需要整合的措施,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从而控制相关成本和效益。”

瑞士再保险自然巨灾风险专家周俊华博士认为,在应对极大自然灾害的准备工作中,金融市场和保险市场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有助于分散风险。

具备“一触发,就赔付”特性的紧急救助指数保险计划,更是灾后迅速得到救灾资金的有效手段。指数保险即投保人的损失触发基于在指定地点发生的巨灾预定参数,指数触发机制是基于在特定地理范围内,事先定义自然灾害事件的大小参数。

瑞再公共部门负责人 Reto Schnarwiler说,有效管理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公私合作,例如公共机构提供监管架构,而私营金融机构传授知识与经验;此外,多国政府都认同,将自然灾害风险,透过保险公司转移到资本市场。

“巨灾债券”受热捧

巨灾债券(CatBond)便具备风险转移功能,该债券也是风险连结证券(ILS)之一(一种把保险相关风险连结到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

“如果发生地震,则视乎地震级数及合约条件,投资者有可能失去本金和利息,因为债券发行人要以这些资金来付赔偿。”瑞再全球非寿险风险转型结构设计师王星说。

“风险连结证券与其它投资产品不相关,投资者可以分散风险,可令回报率最大化及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所以投资者愿意投资这类产品。”王星说。

据悉,瑞再的巨灾债券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的总回报率达25%,而同期巴克莱BB级的美国高回报公司债券回报率只有7%。

Martin介绍说,目前对于投资者而言,已有很多针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巨灾债券(CatBond),且大受欢迎。现在,投资者都希望看到其它地区例如中国能有相关的产品。

一个可能的假设是,在中国市场发行巨灾债券(CatBond),外国投资者可以透过QFII投资;如在中国以外市场发行,则投资者借助QDII通道。原则上,证监会体系内的QDII可以投资国际巨灾债券,但保监会监管下的QDII尚不允许。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