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资产保利润上海国资公司怪异“瘦身”(1)
张勇
2010-11-18 07:14
订阅
 1  |  2  |  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国资平台大佬,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称“国资公司”)正在迅速“瘦身”。

11月8日,阳晨B(900935.SH)因为国资公司即将转让其控股权而冲击涨停。实际上,在国泰君安与申银万国股权重整、上海农商行增资等等上海金融国资整合重头戏的身后,也都有国资公司的身影存在。

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是,近几年保持高利润的国资公司,净资产却锐减六成,而不断的行政划拨和出售资产则是这家上海曾经最为重要的国资运作平台“瘦身”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上海市政府内部人士及国资公司多名高管看来,造成国资公司现状的根源并不在于自身管理失当,而在其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 “国际集团”)的意志。

三年减资70亿

虽然阳晨B发布的公告称控股权转让事宜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国际集团与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就股权转让的框架基本形成,转让价格已经达成共识。这只是近三年多来国资公司划转资产的一角。

2007年,由于涉及违规贷款,国资公司按照上海市的计划与其子公司——国际集团进行重组。重组之后,二者身份对调,国资公司从原来的母公司成为国际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此之后,国资公司的资产便开始不断被划出。

据国际集团的人士介绍,重组以来,国际集团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性划拨,从上海本地其他企业手中将浦发银行等众多股权集中到自己名下,但作为补偿划转给对方的,则几乎全部是国资公司的资产。

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集团为了达到高比例控股浦发银行,置入其他企业名下的股权后,让国资公司划转出兴业银行、平安保险、交大南洋、置信电器等用以“抵债”。

附表显示,2007年至今,国资公司本部合计被划转出的资产达到92.27亿元,其子公司国鑫公司也被转出13.87亿元的资产,而这些资产中不乏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及平安保险等的金融资产,同时都是不带任何债务的净资产。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