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资产保利润上海国资公司怪异“瘦身”(2)
张勇
2010-11-18 07:14
订阅
 1  |  2  |  3 

而本报获得资料显示,截至重组前的2006年末,国资公司总资产为221亿元,净资产115亿元,但此后则不断“瘦身”。

到了2009年年底,国资公司总资产降至149亿元,净资产仅为46亿元,相比2006年底已经锐减了近70个亿,甚至已经低于5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

“原本这种是应该被迫缩减注册资本的,但由于担心银行逼债,于是开始使用新的会计方法进行做账。”知情者表示,因为国资公司手中的资产大多是上市公司股权,而在采取以市值计算后,资产明显比之前“膨胀”。

新会计方法使用后的数据显示,2008年国资公司的总资产为180亿元,净资产为54亿元;2009年的总资产为281亿元,净资产则达到102亿元。

但对于这种做法,此前一直回避本报采访的多位国资公司人士都表示,“如果公司的资产继续被不断划走,不管采取怎样的会计手法,都很难避免国资公司可能‘消亡’的命运。”

“无奈”的利润

有意思的是,在国资公司资产大幅“瘦身”的同时,公司却保持了高利润。

2006年之前,国资公司的利润总额基本稳定在1.5亿元左右,而2006年及重组之后的几年前,利润总额开始明显增加,2007年甚至达到了9.2亿元,经历了2008、2009年的2.7、3.7亿元后,而截至今年10月份,国资公司也完成了2.8亿元的利润。

而这些利润的形成,“大部分是靠卖资产换来的。”一位国资公司的管理人士透露,实际上在2007年重组之后的三年间,不论是国资公司还是国际集团都没有做什么业务。

此外,上海市政府的一位人士介绍说,2000年-2005年,作为曾经的国资运作平台,国资公司陆续替市政府进行了大量投资,形成了70亿元左右的银行债务,而这些债务每年的利息超过4个亿。

“但每年国际集团都要我们上交利润,今年的要求是6个亿。”一位国资公司的人士十分无奈,“如果要完成这个指标,我们不得不继续卖资产了。”

而据本报了解,到目前为止,国资公司能够继续出售的资产主要有部分上港集团、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和刚刚上市的太保的股权,未上市股权资产则有杭州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天津农商行和中银国际证券等。

知情者透露,目前国际集团已经要求国资公司出售太保,以完成今年6个亿的净利润。

另外,在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股权重整的过程中,向汇金公司补偿差价的责任也由国资公司承担,这笔费用可能超过40亿元 (见本报此前报道),“而这些资金大部分只有到银行贷款,也意味着以后国资公司每年要多支出2个多亿的利息。”上述知情者称,这样一来,没有其他办法的话也只能继续卖资产了。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