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期市历险 棉企的另类收获(2)
田芸
2010-12-13 01:18
订阅
 1  |  2  |  3 

国内棉农频现违约,进口棉花也告急。“8月份下订单进口棉花,已经买不到12月到港的棉花了。”路易达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涛说。

从9月10日左右开始,棉花价格开始直线拉升。王瑞芬注意到,那时期棉价格为每吨22000元,而市场上的棉花已涨到每吨25000元了。在跟总经理商量之后,王瑞芬拿到了1000万元的资金,迅速开了一个期货账户,于9月底买下300手棉花期货合约。“期货一买价格就锁死了,也想等着期货合约到期交割,公司还能有点棉花救急。”王瑞芬称。

意外的“暴利”

王瑞芬开始期市“历险”的故事,在今年棉企里并非个案。

数据显示,郑商所的棉花合约9月份的交易总量为1987万手,同比增长3500%,持仓量增长了57%;10月份,棉花合约交易量继续增长3178%。

上述中等规模的期货公司总经理透露,这些棉企对行情的把握非常准确,他的一个客户9月8日期棉18500元左右时满仓买了900手,10月15日价格小幅调整时平仓,10月20日前后第二轮涨势确定时再次进场,直到11月8日涨到32000元左右时平仓,“1500万的保证金翻到1亿多。简直可以说是完美的操作。”

王瑞芬公司突入期市的1000万元,也已经翻了倍。习惯了棉花加工行业个位数的年利润率,她根本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此时若交割期棉来加工出售赚一点点利润,王瑞芬觉得已不划算。

“大多棉企出于交割或者做套保的目的进场,到最后却做成了投机。”银河期货棉花分析师张洪洲说。

事实上,交割已经成为不可能的选择。中期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付鹏提供的数据显示,从9月中旬到11月初,郑商所棉花合约的注册仓单基本为零。注册仓单总数基本代表交易所可供交割的库存数量,而9月底,棉花合约持仓量已经达到29万多手。

棉花多头势力明显盖过空头。

10月下旬,王瑞芬接到期货公司打来的电话,说交易所再次要求棉花多头主动平仓,并向其发送了“风险警示书”。无奈之下,她将手中的棉花合约获利了结。

“交易所为了控制‘逼仓’,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给期货公司下文、找客户谈话、发送监管警示函、限制持仓、禁止开多单等种种措施。”一位业内人士说,最夸张的时候交易所甚至强行撮合赚的最多的多头和亏得最多的空头平仓。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