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洋水务”的中国版图:拥有一线城市1/3以上市场份额(2)

订阅
2009-08-24
种昂 廖杰华 吴虹 妮赵 尔靖 丁雯

外资变招

我国水务市场曾被誉为 “中国第一暴利产业”、且有着上万亿的市场前景。巨大的诱惑引得外资早在15年前就纷纷抢滩登陆。但是,“洋水务”最初进入我国市场却远非像现在这么一帆风顺。

1994年,在我国水务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威立雅正式进入中国,法国苏伊士集团第一个中国项目开始运营。然而,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却并没有赚得预期的暴利。

1997年以前,外资投建合资水厂普遍采取“固定投资回报率”的模式。后来我国政府发现了这种规则极不公平,随即做出了第一次大的政策调整,废弃这个政策。政策的巨大变动使得外企既没有了利润的保证、也丧失了安全感。加之,当时环保市场没有得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不完善。2002年,最早进入中国的三大公司中的英国泰晤士水务公司和法国苏伊士昂帝欧水务相继退出中国。

高中认为,退出中国市场主要是苏伊士集团在全球战线拉得过长,遍地开花但不见得处处告捷,资金链紧张让企业重新考虑全球布局。同时,昂帝欧在中国业务并不顺利。如招标中沟通成本过高,中方会在外方竞标成功后只在英文合同书上签字而宣布竞标无效。

从2004年开始,水务市场风向突转。随着国有企业改制陆续启动,各地政府通过招商争夺外资项目空前激烈。加之,政府对于城市供水不断亏损、连年补贴不堪重负,以威立雅与中法水务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第二轮跑马圈地中不断攻城略地。

为了迎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需求,外资企业改换策略,纷纷采用高溢价策略打败竞争对手、满足政府的政绩诉求。由此,我国各地轮番上演了前文所述的洋水务一掷千金、疯狂竞价的一幕。

如果说一开始,外资仅限于水务产业链的个别环节,目前洋水务已经渗透到整个产业链的制水、销水以及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

与此同时,外资也不再满足于获得城市水务的经营权。通过参股、购买产权等形式,兰州、深圳等城市供水设施的产权也已被财大气粗的外资高价收入囊中。

事实上,水务市场纷乱的现状已经引起我国政府高层的警觉。2009年8月2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司长陆克华在“60年城乡建设成果通气会”上公开表示,住建部已派遣多路调研组,去调研各个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现状和问题,为进一步吸引民营资金进入做准备。随着新一轮调研的结束,水务相关政策的重新调整、监管制度的完善健全有望展开,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发展也将因新一轮政策调整呈现新的态势。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