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米战中场:跨国粮商渗透田间地头(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闫薇 刘丹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这个哈尔滨以东5小时车程的城市,未来可能与日本和泰国一样,成为优秀大米的代名词。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和长期的寒冷,中国东北已经成为优质大米的天堂。
在大米界有句俗话:“没有不掺江西米的泰国米,只有不掺泰国米的泰国米。”这似乎可以道出买到名副其实的大米有多难——那些在散装米桶标签上写着 “佳木斯”或者“五常”“盘锦”的大米,很有可能来自其他地方。不过,缺少行业领导者,正是跨国粮商的机会。他们竞相选择这些著名的水稻产区作为其大米加工基地。
去找稳定的农户
在跨国粮商中,几乎都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但是,从2006年到今年的3年时间里,益海嘉里与农民合同种植水稻的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2009年5月,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控股也与东北种粮大户签订水稻定向种植协议。他们试图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将大量稻田变成各自的专属原粮种植基地。谁有固定的农户提供稳定的供应,谁就抢占了先机。
跨国粮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缺少优质稳定的供应者。国家统一收购的大米通常都只在含水量和含沙量的指标上进行考量。这与小包装米的要求相去甚远。把不同质量的大米混杂存储,导致好粮卖不出好价格。
没有优良品种、优良产区、优良种植技术、优厚的收购价格很难保证优质稳定的供应。中国大米种植较复杂,缺乏规模化,米种也千差万别。即使是互为邻居的两户人家,种植的水稻品种也不尽相同。要让28万亩农田生产出统一纯度的稻谷,必须要让几万个家庭统一耕种和收割。
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订单农业的执行率不足20%。订单可能面对两方面的风险,由于每年粮食价格都有不同,一方面,农民可能种到一半放弃,或者到了收割之际把粮食卖给出价更高的粮商;另一方面,也有的粮商会在收获的季节不愿付出年初定下的价格。在与农民的订单合作上,没有哪家企业有成熟的经验。
“没有别的办法,你只有通过一年又一年地与农民兑现合同来积累信誉。”益海嘉里大米部一位内部人士说。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大米,该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农药和化肥公司,为订单农户提供种子和专家,以及种植指导手册。
如果没有全产业链经营的大企业进入,中国东北农民通过种植大米每亩地的收益大概在人民币150元左右。如果农户生产出的品种优良,益海嘉里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会高出3分钱,按照1亩产稻500公斤计算,一亩地农民会增收30元钱,这对每亩年收益150元农户来说,并不是个小数字。益海嘉里试图借此提高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的积极性。
但是,与此同时,每收购一吨大米,这家公司都需要付出高于国家收购价60元的成本,按照年产量30万吨计算,它所多付出的成本是1800万元。而该公司的目标并非做少数人享用的高端米,它的目标客户是老百姓,因此,在终端销售上,小包装米的定价只能比普通大米略贵。“大米行业的特点是投资大、利润薄、见效时间长的产业。该行业的利润是要按照吨来计算的。”这位人士说。尽管如此,已经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50%份额的益海嘉里比谁都清楚,在中国每年年产水稻18亿吨的市场上,只要能占据一定的份额,收益就会惊人。
1 | 2 |

- · 外资限入粮食加工业损人不利己 | 11-03
- · 中粮觊觎中国品牌大米市场1/4份额 |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