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米战中场:跨国粮商渗透田间地头(2)
无处不在的竞争
连续多年的丰收,使百姓对于餐桌的要求早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市场对优质大米需求逐年提高。据了解,小包装大米占全部大米市场的份额还不到4%,但每年的增长速度却在50%以上。
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告诉记者,“整个市场上小包装米的品牌非常繁多,在吉林省注册了商标的就有300多个,一个县就有十多个品牌。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春秋过渡到战国的过程,大品牌进军市场后,小品牌很快会做不下去。”
小品牌林立、市场需求大、行业混乱,这些都是大粮商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和前提。也因此,中粮、中储粮和益海嘉里竞相进入这个市场。
庾江洪是资深的大米业内人士,他也是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的一位发言人,他指出,“大米行业是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大家都是在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做事情。”在食用油市场上,益海嘉里领先了一步,国家队中粮集团不甘于在大米市场上重蹈食用油的覆辙。在大米产品上,双方几乎处于同一个起点。
2006年,益海嘉里通过“香满园”品牌试验摸索着进入小包装米行业。2008年,该公司“非常珍惜的‘金龙鱼’品牌”小包装米开始出现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
益海嘉里的疾速飞跑迫使中粮集团反攻倒追。中粮集团旗下的“福临门”比“金龙鱼”更早进入到小包装米市场,但是此前一直采用与产区布库委托加工的形式。在产区布库,总部安排运输,这是中粮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金龙鱼”的突然介入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金龙鱼”大米可以利用“金龙鱼”食用油的品牌和销售网点,金龙鱼在各大超市几乎都有专门的柜台,该品牌食用油的代理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同品牌大米的经销商。
益海嘉里自称,上市不到两年,“金龙鱼”大米的销量已经是“福临门”的两倍。这个数字没有得到中粮集团的承认。——今年,中粮集团大米部也开始全面推广合同订单模式,该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早在1998年,中粮集团就开始做订单农业,只是当时主要是为满足出口的需要,为国内小包装米而开展的订单还是个开始。
在销售上,双方掀开了广告大战。在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金龙鱼为其大米大做广告:“5400多个经审定的稻米品种,金龙鱼只选4个;全国43000多万亩水稻,金龙鱼只限定5个优质产区;国家标准特等大米不完善粒每万颗不超过300颗,金龙鱼出厂不允许超过6颗。从种子到大米,全程用心,美味放心。”
这样为小包装米在央视做广告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在电视上、地铁站里中粮宣传其产业链计划:“从产地到工厂不超过30公里,选地,种植,采收,科研,加工,仓储,运输,销售,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实现产品安全可追溯,这就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
“中粮和嘉里粮油都是全产业链经营,这对于其经营小包装米的产品质量和降低费用有很大的优势。”吉林省粮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笑然指出,“全产业链囊括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实现从产地收购后经过自有的物流直达销售区,减少运输和中转环节。而之前的都要经历从种粮收购—产区批发商—卖区批发商最后到销售区。”
广告大战刚刚开锣,原产地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庾江洪告诉记者,最近在吉林某地发现了一种大米,其香味超过了著名的“稻花香”,但是他拒绝透露这个品种和产地的名字,他说,“从商业竞争的角度考虑,我必须保密。”
1 | 2 |

- · 外资限入粮食加工业损人不利己 | 11-03
- · 中粮觊觎中国品牌大米市场1/4份额 |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