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巨头利润驱动 成品油出口飙升(2)
姜雷
07:11
2010-06-01
订阅
 1  |  2 

两大集团赚的不仅仅是加工费。中石油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内部人士称,两大集团目前更倾向于选择来料加工,最重要的原因是无论是进口原油还是出口成品油,都可以免去17%的增值税。

上述人士称,即便是来料加工第三家的原油。这些原油仍然是间接通过两大集团在海外的销售公司进来,最终出口后仍然是通过这些销售公司销售。这也是变相的“两头在外”。

这样来料加工并不违反相关政策,而且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将避税后的更多利润留存在两大集团的海外公司。“相比于进口原油加工成品油后在国内销售,这种方式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

内外结合

在5月18日召开的中石化股份公司2009年度股东大会上,中石化相关高管称,今年中石化成品油出口预计在1000万吨以内,且均为来料加工。

以中石油西太平洋炼油厂为例,目前企业860万吨的炼油能力中,160万吨用于来料加工,其余700万吨中,六成用于一般贸易,四成用于进料加工。目前国内成品油出口基本都是以来料加工形式出口。

通过加工贸易确保稳定利润的同时,面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需求萎靡,加大出口的同时,两大集团在国内销售成品油策略上也有了更多变化。中石化内部人士称,今年集团加大了外采的力度。

所谓外采,实际上就是中石化为了保证市场供应从系统外单位购进油品。据本报了解,外采每年占中石化销售总量的10%。今年,中石化明确提出了要发挥外采“托市稳价、低储旺销”的计划。强调要充分发挥好外采托市创效作用。

外采油对于各地分公司而言,其利润更大。一般来说,各省的成品油销售公司从自家炼厂获得的成品油,要执行所谓大区调拨价。相比于外采油,大区调拨价往往更高。在很多中小城市,尤其地炼发达地区,市场销售成品油价格往往以地炼和小型国有炼厂的价格为标准。上述人士称,增加外采油,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成品油出口。

但外采油风险很大。3月下旬,中石化河南安阳的油品质量事故,正是因为系统外采购的505吨油品,在入库质检环节管理不善、把关不严、操作失误所造成的。当时,一些车辆在使用中石化河南石油所属安阳分公司部分加油站93号乙醇汽油后,出现汽车抖动、燃料不完全、尾气排放异常等现象。

出口放开

2010年全年的成品油出口配额还没有下达,但据本报了解,前两批加工贸易出口配额就已经达到了1200万吨。

对于中石化要出口一定数量的成品油,中石化副总裁章建华称,国内炼油能力近年增长较快,而国内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增幅放缓。国内炼油装置需要保持一定的负荷,以满足国内需求充分恢复后的市场供应。

河北石油商会会长齐放称,今年以来,成品油库存高,结构不合理,汽少柴多的矛盾很严重。通过加大出口,尤其柴油出口可以缓解这样的矛盾。

中石油内部人士表示,开展加工贸易有时候也是被迫之举。“现在新建炼厂多,炼油能力过剩,通过加工贸易,可以提高装置的负荷,摊薄生产成本。”

中石油负责销售方面的人士称,2009年中国实际过剩产能就已近600万吨。2010年,国内炼油行业整体过剩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燃料油供应过剩在2015年前可能增加到8000万吨。

事实上,随着国内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化工原料需求剧增,为满足这些需求,导致了炼油能力大增,部分过剩成品油只能出口。

现在,包括中国化工、中海油在内的企业,也通过各种形式要求放开成品油加工贸易的准入制度。记者了解,在多次内部会议上,中国化工等企业都提出了要求获得部分成品油加工贸易出口份额。

目前包括除两大集团外,中海油拥有1200万吨炼油能力,中国化工拥有1200万吨炼油能力,兵器工业集团拥有500万吨炼油能力。业内人士称,一旦这些企业拥有加工贸易出口配额,中国将成为石化行业独大的来料加工国。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