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电器人士称,相比于黄光裕的狼性扩张,陈晓更善于放权,对于管理层信任度高。这也是他作为空降兵最终赢得管理层信任的部分原因。“他更善于精打细算,在成本控制,与供应商关系方面的努力得到了管理层的认可”。
一位国美的高管称,国美现在更加透明,内部的沟通制度更加人性化,包括在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干部选拔和任用考核等方面也更加公开化。
上述国美电器人士称,虽然这些高管在黄光裕时代也得到不少好处,但毕竟不像陈晓在位,将各种激励制度化,让他们感到放心。“这是陈晓最终被认可的关键原因”。
黄光裕时代的国美,更多依靠的是黄的个人领导魅力,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权威被挑战和轻视。
黄光裕是绝对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推行者,职业经理人想要股权难度很大。但黄氏家族代言人称,黄光裕并非否认股权激励,只是觉得目前做这样的事情不合适。他表示,黄光裕在位时,对待管理层不薄,有自己的一套激励模式,如果仅仅依靠那点工资,这些高管也不会从创业开始一干就是十几年。
机构的选项
在黄氏家族的公开信中,曾经被誉为最适合国美的CEO陈晓,已经被描述成一个窃取国美事业、出卖民族品牌的阴谋小人。8月20日,国美发出第二封致全体员工信,逐一驳斥此前公开信的观点。
黄光裕高举感情牌,信中回顾国美历程,感慨良多。陈晓方面见招拆招,喊出推动家族式企业向公众型企业转型的口号,要以法理服人。
陈晓面临的问题是,跟随黄光裕的旧部毕竟不在少数,而享受到股权激励的人有限,他依然被很多人称为国美的“外来户”。同时,黄氏家族对他的不满已经到了 “除之而后快”的地步,甚至不惜为其离开支付高额补偿。
大股东是黄光裕,黄氏家族说:“我们只需要拉拢持股20%的股东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就赢了。”而对于陈晓,除了贝恩10%的股份,他面临的压力要远大于黄氏家族。
对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目前黄氏家族和国美都表示没有透露机构投资者的表态。黄氏家族中人说:“这些机构都是逐利的,在陈晓带领下的国美业绩下滑得这么快,他们肯定有自己的选择。”而国美的新闻发言人赵彤则说:“投资者的眼睛是雪亮的。”
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国美的时候,黄光裕是得到他们肯定的。陈晓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是黄光裕的选择,而机构投资者尚无发言权。黄光裕与陈晓闹翻时,这个被黄光裕选上台来的陈晓是否能够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肯定呢?
长期从事港股IPO的内地律师称,贝恩资本和陈晓敢于在5月董事会上提出增发20%的议案,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以他们现在持有的股份计算,至少现在持有20%以上国美股票的机构投资者都站在他们这边了。贝恩在这个行业里面水很深,很多大投行都与其关系都不错,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一些大投行过去的,联系很紧密。黄家的问题在于,其核心人物目前身陷囹圄,以前的资源很多都用不上。“很多时候企业核心人物的聚集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来自私募基金人士说,机构投资的原则是非常理性的,感情因素参杂其中的非常少,而最基本的原则无疑是成长性与盈利能力,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获利。在此原则下,黄氏家族与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会谁将符合这个基本原则,则将最终获得胜出。
对于黄家而言,有一个可能致命的污点,那就是2008年的那个交易。这个交易使得黄光裕难以洗脱侵害其他利益相关人利益的形象。
香港证监会曾指出,黄光裕与妻子杜鹃策划国美电器在2008年1月及2月进行股份回购,目的是以国美电器公司的资金支持黄光裕偿还一笔24亿元的私人贷款。相关机构指称,上述股份回购对国美电器的财政状况造成负面影响,一系列交易使国美电器及其股东损失约16亿港元。
对于这个事宜,国美董事会也在关键时刻重提此事,决定起诉黄光裕。事实上,有律师对本报称,作为创始人的黄光裕曾经为国美的创立做出贡献,当国美成为公众公司,黄光裕所进行的利益输送,则是对国美其他股东的利益侵占,股东选择用脚投票,也是黄所必须为此付出的代价。
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倒向董事会,和君创业总经理李肃就认为,长远看来,黄光裕更有胜算,“在我看来,黄光裕一贯大权独掌,类似的纷争也不是第一次出现,只要他能重新回到国美,所有的问题应该都可以解决。”
- 黄光裕狱中通道 2010-08-19
- 【报摘】黄光裕发表公开信谋舆论高地 2010-08-19
- 国美高管回应公开信 国美国籍引关注 2010-08-19
- 国美电器发言人反驳黄光裕致员工公开信 2010-08-19
- 黄氏家族筹得老乡团近20亿应增发 张大中力挺黄光裕传闻不断 201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