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晶 2009年7月《连线》杂志曾登载一篇报道,英国BBC的记者说服13岁的男孩斯科特·坎贝尔把他的iPod换成一部随身听(Walkman),并坚持让他使用一周。他面色羞赧地将这个30岁高龄的家伙别在自己的皮带上,他说“当我出门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我非常奇怪。”而事实上,他用了三天后才发现,原来磁带还有反面,“我老爸真的曾经将它当作一款科技产品么?”
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改头换面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就像10月22日,索尼随身听宣布停产,人们在恍惚间才会回忆一下当年拥有第一台Walkman的经历,尽管它早已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不见了,就像绝大多数作家都曾说要跟打字机厮守下去然后愉快地弃之不用。
无论如何,虽然索尼公司已经转身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娱乐集团公司,众多产品在你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VAIO笔记本电脑、Play Station游戏机、《蜘蛛侠》和《功夫》等由其出资或海外发行的电影,但其全球最大随身听制造商的身份,在三十年间却始终不容抹去。它使得一件普通的机械产品,通过种种表征实践“创作”为一个意义丰富的“神话”,甚至一度成为整个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标签”。
斯图尔特·霍尔曾经在《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中写道,“随身听进入了我们的文化,代表着高科技、现代化、典型的‘日本化’,它与年轻人的、娱乐以及录制的音乐相联系。这些词都属于它们的意义网络——每个网络都联系着它自己的语言和谈话方式:关于技术、娱乐、年轻人,甚至关于‘日本化’的交谈。”
事实上,磁带播放器并非是索尼的专利。世界上第一台磁带播放器出现在1963年,当时是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为秘书和记者研发了这一产品。
索尼重新定义了这一产品,它在1978年推出一台名为TC-D5的机器,音质尽管不错,也易于操作,但是它太沉了,而且要卖到1000美元左右。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Ibuka Masaru)是重要用户之一,但他无法忍受如上的缺陷,特别是长途旅行欣赏他热衷的歌剧的时候。眉头紧锁的井深大下令让研发部门为他制作一款缩小版。
作为执行副总裁的大贺纪南(Norio Ohga)绞尽脑汁,还请了个记者来帮忙,最终移去了录音功能,还加入立体声。井深大对此深感满意,由于新产品成本下降,价格也更加平易近人,它开启了另一时代:不再仅仅是为了秘书和记者等专业人士,而是普罗大众的娱乐方式。“娱乐至上”这一思路对索尼公司而言也影响至今。
“这就是作为一台音乐播放器首要的和最重要,它甚至毫不具备录音功能”。1979年7月1日,它终于同人们见面了,当然,在此之前市面上充斥着媒体的冷嘲热讽——他们认为一款没有录音功能的设备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索尼并不为此沮丧,为了吸引日本青年人的关注,他们请来一群年轻人在银座周边为路人介绍,向他们提供这种独特体验;不仅如此,还找来一批演员,在腰间别上walkman在整个东京的巴士上巡游。
索尼另一创始人、曾经将日本从战后废墟中拯救出来的企业家盛田昭夫(Akio Morita)竭力倡导,我们需要“让人们无论何时何地、甚至在户外都能欣赏最爱的音乐”。
- 一个时代的终结:索尼宣布停产卡带随身听 2010-10-25
- 富士康购索尼部分液晶电视生产业务获欧盟批准 2010-06-29
- 索尼结盟谷歌 联手开发Android平台硬件 2010-05-21
- 2009年索尼扭亏盈利3.42亿美元 2010-05-14
- 【好东西】游戏机也立体 201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