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名字也是个大问题,“Walkman”这个名字尽管一早就诞生了,但是大家都担心这听着有点生硬,太像日本人的直译,不一定被欧美市场认可,但没有任何其它名字比这个令人更加印象深刻。事实证明,1986年,“Walkman”还被收录进了牛津英汉大辞典,用以称呼任何品牌的磁带随身听。
当东京的店面中终于出现了Walkman,随即被一抢而空——索尼公司预计一个月内可以卖出5000台,但事实上,头两个月就卖出了5万台。从那以后,人们与音乐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当时,磁带更符合流行音乐的方向:可以任意使用,并且倾向于自我破坏。可以说,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索尼Walkman的年代,尽管爱华、松下、东芝都步步紧跟。
幸运的是,索尼随身听的风行还与当时有氧运动的流行密切相关,数以百万的人选择随身听恰恰是因为这样可以使得运动的时候不那么无聊。《时代》周刊报道,自1987-1997的十年间,因训练和运动购买索尼随身听的人数增加了30%。年过60的索尼曾被当代著名管理专家吉姆·科林斯誉为基业长青公司的典范。
索尼不断改善自己的随身听产品,例如加入调频功能等,甚至还推出了依靠太阳能运行的随身听。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阻挡数字时代山雨欲来的趋势。人们正像当初追随索尼随身听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或许有必要提及一段有趣的公案。当年乔布斯和斯考利去日本拜会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之时,对方送他们一人一个Walkman,乔布斯对此爱不释手,对索尼公司也兴趣斐然。“那时的索尼是乔布斯的参照。他确实想成为另一个索尼。不是IBM,不是微软”,斯考利回忆说。
事实最终证明,在这一领域,苹果成为了索尼的替代品,它用了更短的时间就实现了索尼随身听在有生之年的销量——2.2亿台。音乐的载体和传播方式终于发生了重大变化,随身听的时代轰然化为尘埃。iPod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新设备的产生,更关键是在线售卖方式的普及,用户从iTunes Music Store将音乐直接下载到自己的iPod中,这使得iPod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终端产品。不仅仅是iPod。作为重要移动终端的iPhone和智能手机已经拥有了不计其数的功能,那些几何倍数增加的开发应用程序日渐超出人们的想象。
正如索尼如日中天之时人们探寻“谁是下一个索尼?”,一个问题同样被反复问询,“谁将成为下一个苹果公司?”如果你可以清晰地记得过去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就可以发现,很少有一个行业如技术和互联网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想象空间和革命余地,他们不断地挑战、改变甚至破坏行业的既有版图,蚕食对方的蛋糕,但为世界带来的理念是统一的:更快、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这便是创新的价值,它敢于编织梦想。
但必须承认,技术并不会带来一个必然的乌托邦,但却无法阻挡更新换代的滚滚洪流。尽管“out”和“in”成了无处不在的口头禅,而人们始终对一个美好世界怀有乡愁。就像近来热议的永久C自行车、双妹化妆品,还有两年前风靡一时的飞跃(回力)鞋,人们都热衷在老品牌中寻找新的机会。西方也不例外,在汽车领域,迈巴赫在2002年重返市场之前,已经停产了61年。谁又知道过不了多久,会不会掀起关于Walkman的新的复古浪潮呢?就像一个怀念Walkman的匿名者在博客中写道的,“我好希望iPod能有个键关闭声音,而不是当有人要跟我说话的时候,我非要拔下耳机”。
- 一个时代的终结:索尼宣布停产卡带随身听 2010-10-25
- 富士康购索尼部分液晶电视生产业务获欧盟批准 2010-06-29
- 索尼结盟谷歌 联手开发Android平台硬件 2010-05-21
- 2009年索尼扭亏盈利3.42亿美元 2010-05-14
- 【好东西】游戏机也立体 2010-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