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产央企重组仍然停滞
网络版专稿 记者 张玉蕾 针对房地产将成为奥运后中央企业重组的第一步的说法,知情人士对此予以否认。他认为,央企的房地产重组仍存在许多困难,短期内仍处于停滞状态。
据中房集团内部一位中层人士透露,“目前中房集团没有正式接受到任何关于重组的意向,暂时也没有任何重组计划。中房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主业拓展和政策性住房的开发上。”该人士同时表示,“相对于其他的行业来说,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零散型行业,竞争激烈。只有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才能在行业中生存发展。”
而此前保利地产董事总经理宋广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利一直在等待机会,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资源。不过,宋广菊亦表示:“如果找到合适的资源和合适的方式,保利不排斥重组。如果一旦国资委援手,我们会首先占领先机。”
停滞的四年
地产业务恐怕是央企重组里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央企地产业务重组启动4年,几乎停滞4年。
2004年6月,国资委发出《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决定由中房集团、保利集团、华侨城、招商局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5家企业牵头整合中央企业的房地产资源。正式拉开央企房地产整合的大旗。
2005年2月,中房集团以行政划拨的形式受让了华能集团旗下总规模高达23亿元的房地产业务。这项被誉为“央企重组第一单”的并购给很多人带来了期望。但之后的情形令人失望,当时191家央企名下的1800亿元房地产资产,只有30亿元进行了重组。包括中房在内的五家指定企业,在央企房地产辅业资产重组方面并无新的突破。
其中缘由泛泛复杂,一方面是央企之间的利益博弈:中房等企业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不良资产;房地产业务发展良好的企业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优良资产拱手让人,另外一方面,当时采取的“行政划拨”的方式饱受诟病。
“当时采取行政划拨,被制定为5家央企之外的房地产资源没有动力参与重组工作。当时如果是股份制的话,可行性无疑将加大。”原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曾对媒体透露。
其实,早在2004年,国资委就曾试图将一家军工企业的房地产资产“划拨”到一家重组主体央企中,但这家军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需要给予资产收益补偿,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这起重组只能“胎死腹中”。
而且,中房、保利这样的企业,都有着自身的业务模式及战略布局,其他央企的房地产资产,拿过来不一定适合公司今后的发展,它们会权衡合并一个企业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找个累赘,会不会和自己子公司的业务形成冲突?
模式的博弈
地产央企整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卖给国企。如挂牌交易、协议交易、内部划拨、持股房地产央企等;二是卖给民营或外资,如股权挂牌交易、协议交易等;三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是被转让企业参与博弈的三方,交易方式的确定,是博弈最终的结果,体现三方利益的分配。
而对于央企地产的重组,国资委除了“拉郎配”,暂时没有更好的推进方法。
不过,“拉郎配”实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国资委要‘拉郎配’,面临的最大难题估计就是对被整合的房地产资产的评估了,因为目前许多央企其地产辅业资产不良,如果评估过高,整合方难以接受,但评估过低,被整合方势必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韩朝华认为。
2006年以来,国资委似乎有意主导保利地产、中建股份、华侨城、招商局等当初确定领头重组房地产央企先行进行A股IPO或是资产重组。其中保利地产及中建股份、中国中铁等被确定房地产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央企先后通过A股IPO。但是要想进一步重组其他央企的房地产资产就得面临更多的困难了。
而有很多企业为了“逃避”重组,一早就妥善“安置”了自己的房地产业务。2005年10月10日,在国资委第二批圈定8家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以求提速央属房企的重组步伐的同一天,中远集团发布公告,将所持的上海中远三林置业集团有限公司45%的股权作价转让给一家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公司SMIL(印尼三林集团下属企业),
与中远房地产做法相似的还有宝钢。在2005年1月,宝钢集团与香港嘉华国际集团、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和东急不动产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上海宝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宝钢集团在新的合资公司中持有41.5%的股权。
南方电网也将自己在云南的两家房地产企业都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了转让,接盘者为民营房地产企业。

- · 中煤等11家山西煤企重组整合敲定 | 2009-08-12
- · 通钢悲剧追问:挥不去的新版重组潜规则 | 2009-08-12
- · 谁是最后底牌 海星面临重组大限 | 2009-08-12
- · 任志强:有其所还是有其屋 | 2009-08-10
- · 1-7月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 | 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