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土地财政抗压排行
编者按:
救市,就是救土地。从各大小城市推出激活房地产的政策可以看出,这个关涉若干行业的“中枢”型产业,有点像钢炉,不能凉却,否则停滞之后波及面过深。
土地财政紧缺的压力,一步步袭来。哪一个城市的土地价格逆风坚挺?哪一个城市的土地交易门庭冷落?在本报推出的年终盘点系列之三的“土地财政抗压排行”中,我们通过来自统计局、市场调研机构等渠道的公开信息,梳理了国内部分城市的土地交易状况。
从调研结果看,土地市场在不同的城市表现出了不同的活力。在北京,由于后奥运、首都效应等众所周知的因素,土地交易表现出了相应坚挺的态势,较去年的土地收入仍有所上升,与北京坚挺的房价一样,土地交易总额比去年有小幅提升。
显然,在“奥运主赛场”圈外的城市,其土地价值只能随着整体市场起起落落。其中,土地财政负荷最重的是东莞等珠三角城市,这个此前凭借繁荣的“制造业”与“土地财政”,两条腿走路的工业重镇,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况愈下的境遇下,把注意力放到了土地资源上,但是从简单的制造业转型向高新技术产业区,然后土地依此卖出高额的附加值,岂是一时之功!
另一个土地交易大幅下挫的,是2007年曾经为上市公司撑大“资本盘面”的城市,其中以重庆、成都、武汉,沈阳等为主,“地王”风行,挥钱如土的2007年一去不返,这些城市2008年陷入土地“冰凌期”,两个年度的土地出让收入差距甚大。而这个变化让绝大多数以土地为“第二财政”城市,陷入流动性瓶颈。
虽然各省市纷纷唯救市为大,但救一时之急者甚多,而能从长计议者鲜见,土地价值的良性养护与规划,仍然只是行政性决议而非不可更易的长远规划。
与此同时,制造业大幅衰退的消息接踵而来,东莞市政府面临着什么样的财政压力?
据东莞业界人士估计,约有三分之一的制造业已经实际停产,倒闭潮不是空巢来风。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毓全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东莞关停制造业在正常范围,不存在倒闭潮。
而土地拍卖收入,住宅类土地拍卖下降,而工业类土地出让却另有收获。东莞市国土局办公室主任戴吉举告诉记者,“这个问题要细分谈,不能笼统、简单的说财政少了或是多了。”【全文】
尽管住宅销售市场萧条,但北京的土地出让收入中,住宅类地块对土地出让金总额的贡献依旧巨大。
2007年北京所出让的土地中,居住类地块和包含居住类用途地块,出让收入为348.82亿元;而2008年,这个数字是387.69亿元,同样超过去年的出让金额。住宅类地块在土地出让收入中,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比例。
2008年北京的土地出让收入,虽然没有实现大幅度增长,但依然出乎意料的维持了去年的水平。开发企业对住宅类土地的需求,似乎并没有受到我们预计之中的挫折。
北京的房价依然坚挺,而由此延伸出的溢价形象,也使北京土地价格得以“鹤立鸡群”。【全文】
雨终于停了下来。
闫红(化名)极不情愿地带着记者前往公司的重庆项目工地——那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坑,一个月前施工队已经开着挖掘机悄悄撤离。
12个月之前以十几亿巨资买下的这块土地,仿佛被重型炮弹袭击,裂开一个大坑,连续数个星期的降雨,大坑进而变成了一个数米深的水塘,“如果买点鱼苗放进去,说不定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公司就可以举办钓鱼比赛了。”闫红自嘲地开着玩笑,她所在的公司,已经深陷困境。
2007年6月,在国务院宣告成渝两地成为统筹城乡改革的“新特区”之后,地产大佬们纷纷在重庆、成都这两座业界普遍看好的城市里花费重金购置巨额土地储备;17个月之后,大佬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全文】
“现在是准备出手的时候。”上海北孚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刘光东说,作为中国房地产的桥头堡,上海如今出现了少有的多宗土地流标现象,“大家都在‘跑钱’,如果你有钱有实力,那进军上海楼市的机会来了。”
之前开发商竞相追逐的上海房地产,现在或今后一段时间并非那么高不可攀。
曾经的经济引擎,如今已拖了GDP增长的后腿。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低于全国平均增幅10.4%,其中,房地产业增长贡献率为负数,致使GDP少增0.4个百分点,为十几年来罕见。
在海外资金虎视眈眈下,少数国内企业开始“低成本”进入上海房地产。一些业界人士都认为,在土地财政难以改观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应,扩大投资、拉动GDP增幅,已成为上海首要考虑的问题。【全文】
“组委会已经提要求了,要想参展,必须让利。”沈阳一位房地产商向记者表示,12月中旬举办的沈阳冬季房交会,将会有好戏上演,因为“想买的、想卖的都憋了大半年了,今年就指着这茬儿利好了。”
位于沈阳世博园旁的碧桂园项目,最近推出了“多层花园洋房3288元成本价”的促销广告,并且向购房者“承诺不降价”。
一向给人“低价先锋”印象的沈阳碧桂园公司,是沈阳72家参与“不降价联盟”行动的开发商之一。11月11日,沈阳市政府推出了一个力度空前的“救市”方案,总计25条措施中,不但免征二手房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而且在购房补贴、土地出让条件、容积率调整等各个方面都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其中专门有一项“保护购房者利益”条款,内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主的向社会承诺房价,开发企业要践诺守信,接受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并承担一切相关责任。”两天后,沈阳市房地产开发协会火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沈阳7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入 “不降价联盟”,近百家开发商承诺:如果降房价就对前期购房业主给予差价补贴。【全文】

- · 2009年最佳雇主排行榜出炉 电信业金融业领跑 | 2009-08-12
- · 冯兴元:省管县与地方财政民主 | 2009-08-12
- · 东北小煤老板的索赔路 | 2009-08-09
- · 银监会祭出政策组合拳 | 2009-08-08
- · 【传媒:超地方化信息的崛起】 | 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