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房地产20大热词
经济观察报 姜洪桥/文
1.二手房
二手货不一定就不是好东西,虽然中国人一直瞧不起以“二手”冠名的所有商品。据说二手房市场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房地产市场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房地产在追赶发达国家方面一直走在各行业的前列。比如房价,北京的四环之内,上海的内环之内,不仅已经无新房可买,而且价格惊人。现实是纠正落后思想的最佳武器。你不买二手房还能咋的?
2.万科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穿着裤衩。事实证明,万科是房地产界乃至整个企业界的最佳弄潮儿。金融危机漫布中国之前,万科第一个喊“狼来了”,然后跳水降价。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万科搏击在“捐款门”一线。金融危机真的来临时,万科已经捏着200亿现金大声感谢政府,感谢宏观调控。无论从危机公关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角度看,2008年的万科都应当列入MBA经典案例选。
3.郎咸平
“对不起,这次我又赢了!”在金融危机过后,郎咸平如是说。尽管郎咸平没有准确预料出金融危机爆发乃至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精确时点,但是不得不承认其“产业链阴谋”还是解释中国制造业困境和房地产泡沫的一个比较符合逻辑而且通俗易懂的理论。当然,危机之后,早先的预警派和唱衰派通常被视为英雄。这也是人之常情。醉心于物业纠纷的房地产业主论坛偶尔会转帖郎咸平和谢国忠的讲演,并心有余悸地跟帖互相勉励不要买房。
4.降息
经济学已经走入民间,深入人心。连售楼小姐都会在你看盘的时候提醒你,“现在已经进入降息通道”。降息对于买房和想买房的人来说,除了算算按揭贷款能够节约多少之外,有时候也会捎带思考一下现在是不是抄底的最佳时刻,因为很多售楼小姐和房地产专家都以此为论据说明政策一出,楼市即将回暖。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记得,去年以及2003年加息的时候,房价上涨可是没停下来过。
5.退房
因为退房,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不尊重市场交易原则。为了退房,楼市上演了娱乐大戏,自残的有,聚众闹事的也有。退房大有替代物业纠纷成为与开发商继续斗争新矛盾的趋势。如此热闹,焉能不上榜。与退房相近的还有一个词“退房率”,是衡量交易量下跌和房价下滑的一个侧面证据。不管怎么讲,退房就是毁约,就是后悔。既然要有契约精神,不能亡羊补牢,那么就只好吃一堑长一智,但愿下一波的“炒楼”不要那么疯狂。
6.断供
和退房一样,断供是用来吓唬人的工具,同样违背自由市场契约精神。有趣的是,退房是购房人吓唬开发商的手段,而断供是开发商用来吓唬银行的法宝。断供能够排名上榜完全是开发商的炒作结果。开发商的理由是房价下降就会出现断供潮,出现断供潮银行就会陷入危机,银行陷入危机中国就会陷入危机。所以不能断供,所以房价不能下降。开发商显然低估了中国人的忍耐力,也低估了银行的测算能力。截至目前,降价幅度最大的深圳始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断供潮。
7.任志强
一脸严肃,说话不留情面的任志强绰号“任大炮”。任志强之所以上榜,是因为愤怒的群众需要一个敌人,而任志强不担心成为万众之敌。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尽管态度强硬,但任志强喜欢摆数据、讲道理,而且似乎每战必赢,与他对立的网民信奉的专家却只讲道理不拿数据。原因可能有二,要么任志强确实总是对的,要么懂行的专家不愿意出面。不过,争论归争论,房价确实降了,开发商确实不好混了。理论总归要接受事实考验。
8.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试点地区官员都喜欢用一个新词来重新描述被视为农民命根子的土地的未来:“资产性收入”。从解决吃饭的基本资源到资产性收入,两个概念的转变反映了政府急于解决“三农”问题,扩展农村市场的思路。但老百姓可不管这些理论和概念。城市居民兴奋地关注土地改革和小产权房的关系,农民忧虑土地到底能不能流转。他们的关心显示出小产权房才是二者的最佳利益结合点,虽然它不合法。
9.地产股
说投资地产股的股民是股票市场里最惨的恐怕也不算太过分。2008年地产股上演蹦极,缩水幅度严重的缩到最高市值的15%。套进去的哭爹喊娘也没用,谁让金融危机来了呢,谁让房地产泡沫破裂了呢,谁让地产股2007年拼命增发的时候你还买呢。预计地产股名词明年甚至后年会继续上榜,没办法,等着解套的人太多。
10.房地产 融资
这个行业性的话题其实对于普通网民来说除了幸灾乐祸没什么实质意义。一个距离日常生活比较远,比较专业的名词排名第十,仍旧说明房地产是个牵动太多、矛盾太多的特殊行业。房地产融资成为热词说明,降价促销是解决资金的一个办法,但绝不是开发商认可的好办法。事实上,房地产融资是水面下的冰山,对于大量的非上市公司来说,股权融资和转卖资产是不公开的。所以,网民不知道开发商到底有多困难,也就不知道房价到底能降到什么地步。想了解水面下的冰山吗?少上网,多看财经类报纸吧。
11.第二套房
第二套房事关投资购房者和改善型购房者的买房大计。在2007年出台第二套房首付提高政策之后,房价应声而落。因此对第二套房政策的关心就显得合情合理。但是,这也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即房价下降是第二套房政策的作用。反过来,求解困局的时候,开发商也就对第二套房政策格外的卖力,似乎第二套房政策一松绑就万事大吉。这算不算是集体心理暗示?第二套房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一根稻草是压不死骆驼的。
12.钉子户
钉子户备受关注很多年。以往,钉子户还是个英雄形象,自从史上最牛钉子户登上舞台之后,钉子户成了万众效仿的对象,恨不能人人都做上钉子户。原因无它,唯钱尔。重庆钉子户的一间破平房获得了几百万的赔偿,演绎了一份中产阶级瞬间实现的梦想。因此,很多年前只有跟土地局有关系的人才会干的炒旧房,尤其是炒即将拆迁的房也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未来开发商遇到的钉子户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当然,这仅仅是社会进步的一点小而有趣的代价,合理合法,还娱乐大众。
13.万人购房团
又是一个炒作出来的神话,而且还是个笑话。万人购房团出现在房地产最萎靡的时刻,由原先的“不买房运动”发起者邹涛首创。邹涛对万人购房团的性质和他本人的品质做了很多解释,媒体有很多报道。据说,万人购房团是为了购房者的利益,为了抄底。但这个定论需要一个前提,即房价已经跌到底。实话实说吧,眼下所有的购房团都是有利可图的,开发商给钱,价码还很高,但是效果就不好说了。万人购房团组织机构喜欢广发短信以招徕客户,其中一条为:“万人购房团某月某日成功组织团购,交易七宗!”
14.土地财政
旧社会穷人的三步曲:卖房、卖地、卖老婆。卖地对于农民来说基本属于不想过了的类型,对一个城市政府来说也是一个道理,今天卖完下届政府吃什么是个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我死之后”的心态。土地财政在2006年进入百姓的视野,2007年在开发商的教育之下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开发商以罕见的自曝成本的开放心态揭示出中国房地产问题的病根所在,高房价的最大受益者并非开发商而已。关心土地财政的人,很多可能都已明白,财税制度不改革,下一轮房价上涨不可避免。无论是炒房者还是自住需求都应该密切关注这一根本大局。
15.流拍
土地流拍这件事只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作茧自缚!拼命抬高地价的后果就是流拍。土地的埋单人是开发商,市场不景气开发商只好不买账。比流拍更要命的是,其实土地根本就卖不出去。如果去观察各地政府公布的土地销售数据,是察觉不出实际情况的。城市政府的简单解决办法是既然卖不出去,干脆就不卖,或者只卖能卖得出去的,所以报表上土地的售价是不会显示明显下跌的。就在上周,国土部还警告各地政府土地供应不足。亏本的买卖谁干呢,与其卖不出好价钱,不如捏在手里等时局好了再说。但是这样一来,跟开发商捂盘惜售又有何区别?
16.是否买房
什么时候买房合适基本是歌德巴赫猜想级别的问题。的确,很多人跃跃欲试要回答这个问题。赞成立即买房的理由,楼市已经见底;反对的理由,经济还将持续低迷。这些问题也许都值得讨论。不过有些幼稚型的回答可以排除,比如某著名开发商信誓旦旦说的,开发商投资意愿下降,商品房将出现供应短缺。实际上光是库存就够卖两年的。网民的关切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房价永远上涨的谬论肯定是结束生命了。至于房价什么时候见底的问题……还是让我们谈谈世界和平的事情吧!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12月22日出版的第399期《经济观察报》。。。。。。

- · 任志强:有其所还是有其屋 | 2009-08-10
- · 1-7月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 | 2009-08-10
- · 房地产股有望成为重组高发地带 | 2009-08-04
- · 【世界观】美国复苏了? | 2009-08-03
- · 下半年房地产大势 | 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