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香港调节房市 内地的“前车之鉴”(1)

订阅
19:00
2010-03-10
姚芸竹

经济观察网 驻香港特约记者 姚芸竹  当部分中国内地房价突破每平米10万元时,香港豪宅楼价已经突破每平米70万元。 

在一片舆论压力下,香港政府预算案提出一些调节房价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加2000万元以上豪宅买卖的印花税,在朗屏地铁站建中小型住宅缓解居住需要、两年内增加土地供应量以及逐步盘活居屋买卖等。  

此次一揽子措施的最大一个特点,是综合平衡——既要把握好社会稳定,也要留下足够空间维持市场活力。其间香港政府的种种考量,对中国内地政府或许有一定的借鉴和相似之处。 

今年初,中国政府就压抑房价过快上涨做出了一系列举动,包括压缩信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土地转让等。但近日央行副行长苏宁在两会期间表示,暂不会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政策,被市场解读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力度为小步调节,3月9日, 已经低迷了一段时间的房地产板块,受此消息鼓舞领涨中国内地股市。 

政府调节房地产市场,一方面,要提防干预力量过大可能打乱经济周期,可能引发市场活力骤减楼价狂跌;但另一方面,若不干预或干预力量过小,高房价又会引发贫富差距过大,低层百姓买楼无望,影响社会稳定。 

而调控和干预的力度,不应取决于社会舆论压力有多大,这方面的教训,香港政府过去的措施可谓提供了“前车之鉴”。 

前车之鉴 

香港建港以来实行自由经济,然而1953年,石硖尾寮屋区的一场大火导致58000人无家可归,促使香港政府下定决心发展公屋计划,由政府建屋供居民租住,开始了政府的市场干预。这种干预后来发展到政府建居屋以低廉的价格出售。 

1994-97年间,香港楼市价格攀升68%。当时的港报舆论一边倒地要求政府平抑楼价。前任特首董建华采取追随民意、解决民生的政策导向,提出“八万五建屋计划”,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 

计划提出后,舆论一面倒地赞其为“德政”“仁政”“民心工程”。然而,98年的金融危机,利率飙升至19%,还贷成本陡升。危机因素和廉价房因素,如两股洪流突然汇来,冲破楼价大坝,导致香港楼价狂跌7成,大量业主上街抗议。 

2002年,“八万五”计划叫停。在处理社会稳定与市场活力的两难关系时,“八万五”计划过于偏向前者,并且偏向力度过大,却又恰逢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失败。 

两难的平衡术 

这一次调节楼价,香港政府可以说是“谋定而后动”,既没有忽视民意与舆论,也没有被民意与激进舆论牵着鼻子走;既照顾到各阶层买楼困难的实际需要,又考虑到金融危机背景下不宜过量提供廉价房的市场需求;既有对豪宅价格加以抑制的税收手段,又有对中小户型增加供应的推动手段。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