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阿凡达》来了,谁的胜利?(2)

订阅
06:21
2010-01-16
闫薇

谁的功劳

影片结束时,演员表长达2000多人。据《阿凡达》官方网站介绍,时长160分钟的《阿凡达》,每帧画面平均耗费4万个人工小时,60%内容靠CG(ComputerGraphic)合成,40%靠演员演绎。后期制作的时间和成本占据了整部影片的70%以上。

1995年,卡梅隆写就了这部长达82页的剧本,讲述当地球沦落为暗淡荒原之后一名瘫痪士兵去遥远的潘多拉星球执行任务。新物种阿凡达是具有人类意识并且可以完全远程控制的混血生物体。中国观众也常戏称为“神雕侠侣对抗美国大兵或无良开发商对决最牛钉子户”。

当时,卡梅隆自己于1993年创立的特效公司 “数字领域”(DigitalDomain)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这样的技术根本不存在。

不过,索尼高清晰相机部的工程师尼同意:将专业级高清摄像机上的镜头和笨重的中央处理器分离,用电缆线连接。3D摄像机由此从传统的204公斤变成23公斤,且是双镜头成像。

光有索尼还不行,3D摄影机的开发同样得到了松下、IMAX等公司的配合。卡梅隆的团队研还研发了“脸部图像捕捉技术”,该技术能让导演捕捉到演员脸上最微小的表情。在《阿凡达》的拍摄现场,舞台四周放置了120台固定摄像机,能够以毫米为单位一次录制所有演员的3D运动——卡梅隆可以随意渲染出任何一个角度的镜头。美国特效公司 “巨人工作室”(GiantStudios)承担了《阿凡达》中人物动作与表情捕捉的任务。

新西兰公司维塔数码和工业光魔加盟《阿凡达》的大部分CGI制作。《午夜凶铃》的制作者 “像素解放阵线”最后为整部电影贡献了超过220个镜头。卡梅隆自家的 RaelityCameraSystem公司,主要负责3D效果的拍摄与制作。卢卡斯旗下的“工业光魔”以及早年间卡梅隆经手,并多次参与过其电影制作的《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旗下的DigitalDo-main,主要负责细微粒子化特效制作,比如大气,尘埃以及海洋等……

影片之外的开发已经就位:2010年初,麦当劳推出阿凡达玩具,一共6款。阿凡达变脸器也是麦当劳推出的一款网络PS游戏。PC版封面由Ubisoft研发、预计与同名电影同步推出的科幻第三人称射击动作游戏《阿凡 达 (James Camerons Avatar:TheGame)》已经放出了一批新图以及1.5G试玩版,另外还有一段开发日记介绍视频,正式版已于2009年12月1日发售。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