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主导挪用了1.87亿高铁资金
之凡
2011-03-25 10:19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之凡 3月23日,审计署公布了京沪高铁建设资金中的1.87亿被施工单位和个人转移、挪用的消息,尽管这则消息对于1.87亿资金的具体去向和谁人所为只做了大概的描摹,但在铁道部一波刚过的节骨眼上,已经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坊间引起一片哗然。

京沪高铁项目自2008年动工,概算总投资约2100多亿,到去年6月,已经有1384亿人民币投入,随着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这条铁路的逐步竣工、通车。

由于铁路存在着太多的神秘感,公众对于2100多亿——这个庞大的资金体的去向,看不到、问不着。

审计署的公布,似乎为迷茫的公众增加了些许知识。据审计署公布,已完成累计投资的1384亿资金中,工程款投资约1050亿元,征地拆迁投资为334亿。

就在这1384亿中,有1.87亿的公款、建设资金被施工单位、个人挪用。

虽然在外界人眼里,这是一件大事,但在业内人士眼里,这很平常,“一些事情本来就是存在的。”

比如说工程招标,审计署也列举了相关例子,2009年6月,铁道部工程设计鉴定中心发布准入铁路客站装修装饰和幕墙工程施工企业名录后,京沪公司在曲阜东、常州北等站房工程招标中,与名录内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家企业签订站房装修装饰工程合同6份,排斥了潜在投标人,涉及金额4.9亿元。

暂且不说这6份招标合同,往深思考,这6份合同背后又会影藏着多大的资金流动?而这资金去向是哪里?

再比如各类材料,一名材料供应商要想进入采购范围,前期的铺路钱、中间的提成样样不能少,这些钱又会流向哪里?是否进入监管的视线呢? 

还有,审计署公布的京沪公司没有要回履约保证金,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京沪公司组织签订的363份甲供物资采购合同中,有13份存在乙方未按合同履约的现象。这些合同的平均履约率为22%,最低履约率仅0.8%,但京沪公司未按合同约定扣收其中11家中标商的履约保证金5558.74万元。

本应是该扣回的钱,而且是数目庞大的钱,为何京沪公司大方到不屑一顾,不扣收,显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这些问题只有审计了,审计署公布了,老百姓才明白。审计署在审计中也发现,京沪高铁建设中存在着招投标不合规、资金和财务管理不严格、执行制度不到位等问题。

或许这正是问题的所在,招投标不合规才有了垄断、强势竞争的表面事务的出现,而表面事务的背后却应藏着资金这股暗流的涌动。

多年来,虽然铁路建设公司不断被划归国资委,转身央企,但由于公司属性,与铁道部有着紧密的“近亲”关系,加上铁道部的体制属性,与各地铁路局垂直管理,和招投标都集中在了部里,在“集权就会产生腐败”的逻辑下,招投标、资金、财务管理自然跟着“潜规则中的事态逻辑”旋转,1.87亿,只是被审计出的一个数字而已。

而这1.87亿,具体流向了谁的口袋?审计署表示,已经将问题移送纪检监察、司法机关,有关部门正在立案彻查。

或许,与其指责将1.87亿人民币分食、装进口袋的那些人卑鄙,不如推敲一下,到底是“谁”主导了1.87亿人民币能在桌子下暗流汹涌来的实际?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