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用社会责任融化海外坚冰

订阅
20:56
2011-01-09
hh

2011年1月9日下午2点,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新闻周刊》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走出去:复杂相关方的相融之道”主题分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方式。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在“走出去”过程中,深受海外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缺失的掣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再平衡过程中,动辄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媒体负面舆论设置重重障碍。 

在分论坛上,围绕 “‘走出去’:复杂相关方的相融之道” 的主题,主办方代表《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总编辑秦朗、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副局长楚序平;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对外经贸大学FDI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意大利驻华经商参赞Mr. Livio Spadavecchia;澳大利亚驻华商务专员Ms Jane Wallis;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商参赞何伟文以及在海外成功经营的企业高层,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展开讨论和思辨。 

“走出去”十年:中国企业渐成全球并购生力军 

自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至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走出去”战略已经实施了整整10年。 

在10年中,“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中国五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200亿美元,年均增长30%左右,全球排名由“十五”期末的第18位跃升至第5位,正逐步迈入对外投资大国行列。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中国企业正逐渐成为全球并购的生力军,海外并购的领域从以资源类为主向资源、制造业、消费品、高科技等多领域并重的局面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 

魏建国表示:“中国‘走出去’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世界其它国家市场萎缩、复苏前景迷茫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这为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或者是成为国外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机会。”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队伍中,中央企业是走得最早的主力军。央企“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海外形象。就此,楚序平表示:“中资企业在海外,依法合规、诚实守信的经营;模范履行环境责任;积极践行企业的道德责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在国际上也是负责任的企业,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方,是模范的企业公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必须直面的政策环境。新形势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创新对外投资方式等等,这都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未来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投资:广受青睐,挑战依旧 

正当中国企业大规模地走向海外之际,西方国家对待来自中国的投资的态度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当前,西方国家尚未完成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极有可能引发第二轮全球经济探底,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普遍乏力。此时,中国投资成为了这些国家争抢的香饽饽。 

从希腊的港口到波兰的高速公路,从英国的豪华酒店到塞尔维亚的桥梁,从俄罗斯的石油项目到保加利亚的工业区,这些欧洲国家正在兴建的大型经济项目,都因为有了中国的投资而令人关注。 

西方国家对待中国投资纷纷摆出欢迎姿态。意大利驻华经商参赞Mr. Livio Spadavecchia对中意经贸关系也表达乐观,并且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意大利投资。“近年来中意两国间的贸易量不断上升,截止2009年底已有57家中国企业在意大利落户,而今年这一数字则又上涨了30%。” 

澳大利亚驻华商务专员Ms Jane Wallis结合中澳两国经济的互补特性,认为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发展大有余地。 

尽管西方国家对中国投资表示了热烈欢迎,但是,中国投资在海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中海油并购优尼科败北,还是中铝注资力拓受阻,抑或是华为屡遭印度排挤,对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了阻力。 

对于这种现象,李雨时认为:“贸易摩擦并不是总带有某种针对性。其实不仅是美、欧和中国之间,美、欧之间提交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摩擦也非常多。” 

其实,中国企业要与投资所地政府、民众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真正达到和谐共处、互利双赢,任重而道远。这既有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经验尚浅的原因,也有西方国家对中国投资的刻板偏见。 

责任软实力:化解“走出去”风险 

面对不同的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社会文化、劳工结构,企业如何与投资所在国相关政府机构、工会组织、企业雇员、环保组织、社区和媒体等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是中国企业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将化解这些困境的方法着眼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应对之策。在海外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用社会责任打造软实力,用软实力化解“走出去”风险。事实上,赴海外发展的中国企业高度强调海外责任,力求让国际社会正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建设性作用,与各利益相关方获得和谐相处。 

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企业在投资所在地面临的各种矛盾,而且有利于在新兴国家市场开拓业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提高。破解海外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之道,关系到中国企业能否在海外可持续发展,能否以负责任的形象立足于全球经济舞台,甚至关乎中国的国家形象。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外利益相关方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效应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必过的一关。 

“走出去”两难:在碰撞中启迪智慧 

“走出去”,既要走得好,又要走得稳,这绝非一蹴而就。中国企业在走出过的过程中面临着无数两难选择,这考验着中国企业的海外生存技巧。 

从“走出去”动机来说,中国企业远赴海外发展,始终处于两种责任的交叉中。其一是经济责任,即在海外发展要获取经济利益。其二是社会责任,中国企业成为两国关系发展和民间友好的体现。 

从“走出去”策略来说,面对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有意妖魔化中国企业形象,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底应该是低调还是高调?面对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借机实施海外并购,是继续专注自己的主业?还是进行多元化经营? 

从“走出去”管理来说,走出去的过程就是一家企业从本土企业变身为跨国企业的过程。中国企业的文化理念应该坚持中国文化主体?还是融合西方文化?海外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到底是大胆任用当地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派出中国高管? 

面对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只有以“走出去”的方式更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加快提升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主动参与全球贸易、投资、金融管制等游戏规则的制订,方能争取更多话语权。不管多重障碍,用责任融化拓展海外的坚冰、用形象逆转海外刻板偏见,中国企业“走出去”才能越走越宽。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