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首 页 >

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入市为含糊臆断

    
作者:*
发布日期:2007-06-14

目前未有任何权威部门对信贷资金入市的规模做出调查统计,“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入市”依然只是一个含糊的臆断。

上证综指从2005年6月的不到1000点,短短两年间,如今已矗立在4000点上方,走出了一轮令人扼腕惊叹的行情。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天然的依存关系,每轮行情的资金来源问题都备受各方关注。相对于2000年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入市推动的牛市行情而言,此轮行情的资金到底从何而来?

从总体上看,宏观经济增长和股票市场改革的推进,为股市上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市公司业绩提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后股权分置改革时代,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兼并重组等优化上市公司资产行为导致了新一轮价值重估,诸多因素汇集,给股市的骤然上涨提供了强大动力,是为本轮牛市行情的基本支撑。

而从股市资金来源角度分析,不外乎以下渠道:

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2006年底国内基金规模已达6149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30.42%。而2007年一季度季报披露的基金资产净值为1.05万亿元,到4月底基金规模达到1.2万亿元,一个月即增长了14%。

保险资金。随着一系列保险资金投资政策的放开,保险机构股票直接投资规模亦由2005年底的159亿元上升到929亿元,占保险总资产的5.22%。

社保资金。从2001年底获准进入资本市场,截至2006年底,社保基金按成本计算的股票资产达到683亿元,约占总投资规模的24%。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截至2006年末,52家QFII持有A股的总市值达到了971亿元,占A股流通总市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25%。

国际热钱。国际热钱主要通过贸易渠道,海外汇款等方式流入。据央行统计,今年一季度新增外汇储备达到1357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外贸顺差为464.4亿美元,两者约有893亿美元的差额。鉴于热钱粗略的计算公式:外汇储备-外贸顺差-FDI(约159亿美元),那么,今年一季度约有734亿美元的不明外汇来源,虽有解释为外汇掉期等引起,但也不能排除国际热钱涌入的情况。根据资本逐利特性,这些热钱的流向目标极有可能是股市、房地产等资产领域。而由于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估计六成以上热钱流入股市领域。

散户。在如此空前的牛市行情中,财富效应引得散户蜂拥而至。央行公布金融数据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月度新增储蓄开始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银行普遍反应,大量存款资金转到银证通、基金卡、理财帐户上。去年11、 12月,沪深两市尚有九成资金来自机构,而在今年4月份接近2500亿元的股市流入资金中,机构资金仅占三分之一,约830亿元(主要为新基金募集和老基金持续申购),散户资金比例大幅上升,羊群效应愈演愈烈。

而最富争议的莫过于信贷资金入市问题。2000年的中国股市具有典型的资金推动型牛市特征,其中银行信贷资金是推动股价上扬的重要因素。据统计,2000年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约在4500亿元至6000亿元,占流通股市值的28%-37%,其中相当部分是违规进入。

从2006年以来的新一轮牛市行情亦具有突出的资金推动特征,但资金来源趋于多样化,今非昔比。目前未有任何权威部门对信贷资金入市的规模做出调查统计,“银行信贷资金大规模入市”依然只是一个含糊的臆断。

随着银行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已比2000年时有了较本质的改善。至于信贷资金直接违规入市,并不具备基本面的支持。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增长率反而从前几年的2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4%左右,信贷扩张冲动和速度都有所下降。

当然,从微观领域看,并不能排除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违规进入股市的问题。且相比于过去,资金入市的路径可能更为隐蔽和多元化,这给有关银行监控信贷资金流向增添了难度。

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可分为指定用途贷款和无指定用途贷款两类,改变资金用途进入股市,更重要的是企业或个人需承担违约责任。但对于银行来说,加强贷款审批,严格贷后管理,审慎拓展无指定用途贷款,是避免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的最佳防略。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