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23
订阅

今日媒体财经要闻(080723)(3)

 1  |  2  |  3 

 

优质公司得以价值凸显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小非的解禁,其实质正是打开了产业资本借助全流通契机进入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通道。股东减持与否,更多地是取决于其对这个公司质地优劣的判断。

因为大小非多是有相当资金实力和一定专业价值判断能力的法人,倚仗这种先天优势,他们在获得流通权后,可能会选择从一些前景比较差的公司中套现。但这种抛售绝不会是一种集体的离场行为,更多的是对不同的行业和公司进行重新配置。资产配置的动机会促使这部分资金再流入优势公司中。这样的资金循环,将优化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优化市场价值结构。而优质公司与劣质公司的股价也将逐步走向两极分化,长远看这将有利于建设一个更为理性和坚实的资本市场。

有统计表明,按照2008年6月中旬A股加权平均动态市盈率20倍左右估算,优质公司的大小非解禁对市场的冲击理论上来说已经有限,这些公司的大小非减持并不存在明显的套利机会。而这个阶段的错误定价反而又可能带来新的投资和并购机会。

各方应拿出智慧共同求解

今天,正视并接受大小非客观存在的现实,这是面对全流通市场投资者必须要调整的一道心理关口。有关方面所需要做的应该是研究如何完善制度,疏导大小非减持对市场的影响,同时更好地发挥大小非对市场估值体系重构的积极作用。

专家指出,目前定期通报减持的动态数据,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进步。有关大小非转让的指导意见,还是脱胎于原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基础上的临时之举,并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完整的制度体系。下一步,监管部门应该系统地对其进行修改完善。

此外,针对大小非股份管理的相关金融市场服务,目前也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需要市场主体进一步推进。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最近也多次表态:凡是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创新业务,证监会都会鼓励和支持。

实际上,针对于股权管理的服务,国际上的通称是“私人银行业务”,大宗股权持有者是其服务对象之一。现在国内已有商业银行开始探索此类业务,例如建行刚刚推出的私人银行业务,强调的就是对高净值客户的财富“量身定制”。随着这类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持股人的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等需求得到满足了,也就大大削弱了集体减持的冲动。

面对争论不休的大小非减持困惑,需要我们正本、清源,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制度,更需要各类市场主体主动拿出智慧来积极创新,改进效率,共同求解。指望着一味去限定大小非股份转让行为,堵而不疏,只能将矛盾再度搁置,给未来留下新的制度难题。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