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1 | 2 |
不能没大腕,又不能只靠大腕
而对于影视公司的选择和战略定位,不同投资者的想法也不尽相同。
浙商创投更看重影视文化公司的内容制造能力,李先文认为,市场反响决定着作品最终是否能赚钱。“从剧本到拍摄,体现的才是影视公司的核心能力。影视产业链比较长,我们注重内容生产这部分核心环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在信中利控股董事长汪潮涌眼里,影视属传统行业,其在资本市场独立生长的空间有限。
“好莱坞四大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是独立的,都被媒体集团收购了。中国未来也会这样,独立电影公司上市很难,除非走华谊模式,同时打造电视制作、音乐、经纪、院线产业链。”汪潮涌在2005年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了华谊兄弟。
易凯资本CEO王冉也认可这样的观点,“国外很少有独立上市的电影公司,真正知名的电影公司都附着在大的传媒集团里,既是龙头,更是一块招牌。要想在娱乐市场站稳脚跟,必须以电影为基准,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而尽管投资策略各有偏好,但内容生产始终是影视产业链最核心的板块。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首先跻身创业板,关键在于它们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影视业发展的人才流动问题。
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的最大投资亮点都在于它们招募至麾下的创作人才。著名导演冯小刚撑起了华谊兄弟的半边天,而著名编剧邹静之、刘恒也是华策影视公司的脊梁。
中信建投的一位人士称,影视业公司往往都以轻资产形式存在,人才是其最核心的“资产”,华谊兄弟成功上市的要诀就在于其拥有了极具竞争力的人才“资产”,并且将这些“资产”稳定了下来。
现在,对人才“资产”的评判已成为风投资本挑选影视投资项目的重中之重。
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认为,影视公司的管理和创作团队才是核心竞争力,导演、编剧、制片等“招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极大影响公司的业务能力。
这也是一年前促使浙商创投下决心投资华策影视的原因之一。华策影视在创作人才方面可圈可点,公司实际控制人有30余年的影视从业经验,并已将公司成功运营了5年多时间。李先文直言,曾与许多影视文化公司交流过,但真正能打动他的公司团队寥寥无几。
不少创投人士认为,目前影视业中的知名导演、制片人、演员等人才资源基本上已被挖掘一空,唯独在“编剧”这块资源上还有待开发。
事实上,对许多影视公司而言,拥有并长期控制具备“议价”能力的“大腕儿”是件很难的事情。在不缺少投资的环境下,那些红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随时都面临“被挖角”的危险。
对此,李先文认为,“从行业发展形势来看,仅仅依靠股权来笼络这些核心资产并不一定见效,还需要配合其他方面的机制来吸引人才。”
从长远来看,影视公司需要探索打破“对某个大腕或少数明星品牌过分依赖”的局面。一位投行人士称,华谊兄弟上市前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打造多元的业务板块;而华策影视的创投机构及投行则为其制定了“依靠但不依赖”的人才原则,得到了监管层的认可,促成其上市成功。
1 | 2 |
- 乐视网的“圈视运动” 2011-02-25
- 福特加快在华策略转变 2011-01-31
- 王中磊:十年后的华谊,你们比我更期待 2010-12-24
- 华谊兄弟:游戏研发将成新增长点 2010-12-09
- 华策:影视投资“虚火”样本 201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