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1 | 2 |
做大的障碍与求解
当然这种集团化的生产是逐步和漫长的,实际上福耀玻璃也在战略上培养这个企业,很快其他客户就找到泓锦。从那时开始,客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能给我多少吧?”
此时的泓锦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产能严重不足,二是原材料的缺乏和不稳定。
泓锦增长完全受制于产能。尽管泓锦2500吨PVB专用生产线一直在满负荷生产,但却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等待上货的货车经常在厂门口排队。因此,泓锦2009年投资世界最先进的1.6M口径汽车及光伏PVB生产线,2010年投资世界第一条超宽幅3.5M特种建筑PVB生产线,达产后,年产能将高达17500吨/年。
另一个瓶颈是原材料。除了下游的PVB中间膜市场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外,生产PVB主要原材料的树脂粉,也基本掌握在几家巨头手中。而用国内的粉,做出来的产品就只能用在低端,连汽车的低端都用不了,就只能用在建筑。
问题是,在面对上述两大瓶颈时,泓锦本身并不具备如此强大的驾驭能力和产业整合能力。君盛提供的不只是流动资金,由于其具备丰富的国际高端制造业管理经验,能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如物流系统的改进、信息系统的使用、生产线的布局、基础设施的设置等。在君盛的帮助下,泓锦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现金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君盛的产业整合能力在泓锦并购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尽管国内现有十多个PVB树脂生产厂家,但生产能力仅为6600吨/年,绝大部分需要进口,而相关机构预计到2010年PVB树脂消费量将达到8万吨。
在目前的行业格局下,国内的树脂粉企业不敢做大,因为他们现在面对的国内下游膜片生产商还很薄弱,没办法和国际巨头去抗衡,一旦企业做大,压力会很大。另外,国内企业也不具备做大的技术实力。尽管几大国际巨头在中国都设有膜片加工市场,但树脂粉都不在国内,对外也不供应,处于绝对保密状态。
按照君盛的理解,不解决原料的树脂粉问题,单是在膜片的技术上甚至在价格上有优势,很难跟国外巨头抗衡。因此,整合产业链成为共识。
首先,从资本角度说,不管是并购还是自己生产,君盛提供了资本整合的可能性;第二,企业家缺乏整合的手段,君盛提供的有效手段,能使整合加速。
在君盛提出的整合方案框架下,经过反复多次论证,最后决定以收购的方式获得技术、团队和部分产能,并在经过技术对比后选择了上海海顿作为合作谈判目标。
上海海顿一直是武汉泓锦的树脂供应商,其技术指标好于国内同行平均水平,目前产能达到2000吨/年。收购海顿后,泓锦将获得全部PVB树脂技术,并计划在武汉筹建1万吨PVB树脂生产线。
君盛设计了以通过“换股+现金”的方式,锁定了被购方的长期利益,使交易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完成。
泓锦经验
在未来发展规划中,泓锦以中国领先的高端PVB膜片生产商作为公司的中长期定位。第一步是扩大汽车玻璃PVB膜片产能,实现1.5万吨PVB膜片生产能力和1万吨PVB树脂生产能力,用于生产汽车玻璃中间膜和光伏电池封装膜,重点开发光伏电池封装膜及隔热隔音膜片产品。
以汽车膜片为突破口,针对国内特定的细分市场和特定客户,以相对国外产品的成本优势进行差异化营销,稳定相当一部分国产汽车玻璃生产商客户。实现2个6/2/2,即:汽车60%,建筑/光伏各20%;国内60%,外销汽车/建筑各20%。
利用技术优势集中发展国产高端PVB膜片生产业务,利用聚焦营销模式,占领国产品牌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主攻欧美特大宽幅3210的高端市场份额。在资本安排上,初步拟定2011年6月进行股份制改造,同年进入上市辅导,力争2014年上市。
回首投资前后和泓锦一起走过来的半年。君盛的最大感觉是,当遇到优秀的企业,在众多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的秘诀是:提供除钱以外的价值——不但要提出问题,更要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
1 | 2 |
- 邪恶投资的起源 2010-08-20
- 中小企业协会携手君盛投资 中小企业基金管理公司成立 2009-12-14
- 廖梓君 2009-06-25
- 借壳上市:PE的无奈和智慧 2009-03-26
- PE摇身变PIPE 200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