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霖:2008民营企业如何自救
编者按:2008年,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将是非常“难过”的一年:从紧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减速导致中国出口减少、《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人民币升值……在珠三角,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已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倒闭,也有部分企业外迁。民营企业在2008年是否要遭遇“转型之痛”?面对重重“寒流”,中小民营企业如何自救?
企业倒闭不是劳动法问题,而是盈利模式问题
和讯网:欢迎张博士再次做客和讯网,上一期关于“国企分红”的话题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这次我们要请张博士谈一谈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2008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民营企业会遭遇“寒流”----不知道我这么说张博士会不会同意,就是0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日子会很不好过这样一个先行判断。
张春霖:我同意,民营企业在2008年肯定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比如宏观经济形势----在连续五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08年总的趋势是稳定,不会再进一步高涨;比如美国经济不景气,再加上我们国家的贸易顺差这么高,外汇储备这么高,通货膨胀压力这么大,出口肯定是一个收缩趋势,而不会是扩张趋势;再比如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肯定趋向于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这些因素都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构成新的挑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说,对民营企业的挑战会比对其他企业的挑战更严峻一些。因为民营企业的主体大都是近些年创办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以上几方面因素的承受能力相对于国有企业、大企业脆弱得多。
和讯网:是这样的。据香港大公网报道说珠三角有近七万家企业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再比如说去年年底发生的韩国企业主半夜逃逸事件,另外,《新劳动合同法》也给中小企业狠狠一棒子。所以现在有人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这些不利因素一起袭来,对民营企业和制造业的转型有点过快、过猛。
张春霖:因为《新劳动合同法》才实施了一个多月,对企业的成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波及多少企业、影响有多深,现在很难做出靠得住的判断。可能要等半年、一年之后,看到数据才能说得清楚。如果说现在非要做一个判断,我的判断是,这个影响只会波及到所谓“边缘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过去的盈利模式本来就是非常脆弱的,它的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比如说不跟职工签劳动合同,不给职工上社会保险,随便加班等。
和讯网:对,珠三角本来就是靠低成本来吸收资金的。
张春霖:对,低成本也可以,如果你这个成本已经包括了劳动保险,包括了加班费,也包括了正常的劳动合同等,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这个成本是低成本,企业就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但如果这个企业原先就是靠不给员工上保险,不付加班费这些方式赚钱,而且利润很薄,那么这一次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些企业肯定该撤离的撤离,该转产的转产,该关闭的关闭。我想这样的调整是意料之中的,只不过调整的深度很难说。会有多少企业受到影响?比如说原来只有3%利润的企业这次不行了,那么5%利润的企业能不能生存下去,这个还不清楚。
但是《新劳动合同法》非常明确的是强化对劳动者的保障,而我们过去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对劳动者的保障非常薄弱,所以《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定会对大量中小民企造成冲击。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成本,恐怕也是一个不能不付出的成本,因为不可能长期这样下去。
中国企业不能靠透支30年后职工福利获取利润
和讯网:但是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政府在社会保障、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是比较少的,我这里有一个数据:在美国,财政税收占GDP的18%,而公共支出占财政收入61%;我国财政税收占GDP20%,但是用于公共开销的比例却只有15%。
张春霖:你说公共开销是指什么?
和讯网: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民生体系,在这方面的支出是比较少的。所以有人就质疑说,现在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是做的比较差的,现在要求中小企业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公平?是否是企业承担了政府该做的事?
张春霖:我没有觉得这是一种不公平。这个道理讲起来稍微的复杂一点。因为“政府”和“企业”的划分是一个很相对的划分,政府自己不产生利润,政府的钱都是从企业和个人身上搜集来的,所以如果你说现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企业的负担太重了,政府负担的太少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政府就多负担一些,但政府多负担的钱从哪儿来?还是要从企业和个人身上来。
比如说现在的养老保险,企业上缴员工工资总额的20%,当然这是粗略的说。那好,我们说不行,这个负担太重了,减成10%。那么减10%以后空出来的差额怎么办?政府出,政府到财政部一看他的钱全花掉了,只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增加税收,第二种办法是压缩开支。那么在什么地方把这些多开支挤出来?如果不能压缩开支就增加税收,增加税收就得找企业增加。
你刚才说中国财政收入占GDP20%,是不包括工薪税的。占工资总量20%的养老保险不包括其中,个人和企业加起来交8%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不包括其中。这个工薪税和普通税收不一样。养老保险体制可以有两种选择:可以用工薪税筹资,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筹资,但是不管用哪种筹资方式,这个成本一定是出在企业身上。政府不可能说我不找企业,我从自己身上出,那就通货膨胀,成政府印钞票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说企业的社会保障负担太重,其实是一部分企业在规规矩矩的缴费,另外一部分企业不缴费,人为地形成一种不公平竞争。不交费这些企业他的职工老了以后怎么办?你不能看着这些人老无所养,现在不行,再过三十年更不行,那时候会变成社会负担。
现在许多企业赚的钱来源于哪?其实是未来30年以后、20年以后,那时候由全国人民负担的养老和医疗的钱变成了他现在的利润----这就叫做“生产成本外部化”。现在要做的就是强迫这部分企业签劳动合同,强迫他交养老保险,把外部成本内部化。而且这本来就是你应该面对的生产成本,如果说你承担了这个成本以后你就赚不了钱了,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很坦率的说,那你这个企业要检查一下盈利模式有没有问题了。如果说你给职工上足保险就赚不了钱,那你这个生意就不该做了。
和讯网:对,企业不给职工上养老保障,相当于把员工二三十年后的福利给占据了,所以企业应该面对这个问题。
张春霖: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真实社会成本”,是说你上一天班,这个公司给你一天的工资,可是你真实的社会成本不是你今天一天的生活费,也不是你今年一年生活费的1/365,因为你现在正是身强力壮时期,你60岁的开销必须得从现在攒起来,所以你今天工资必须包括明天看病的费用
和讯网: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就是说作为一个老板你得承担这个费用。但是你逃避了我一个问题,你刚才说政府的财政支出,要么是压缩,要么是增收,现在政府财政收入5万多亿,他是可以拿出一块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投入的。
张春霖:我相信有很多企业即使让它交10%的养老保险它也会垮掉,因为它本来盈利就很薄,在那挣扎。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说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多和少,问题是有一部分企业在我们过去不太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它的盈利模式本来就是很脆弱的,所以现在一规范,这一部分企业一定会遇到麻烦。
提高生产效率是民营企业救命良药
和讯网:根据周天勇教授的文章,他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成本加重了20%,还有《中国企业家》也做了调查,七成老板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加重了20%以上的成本。
张春霖:当然对这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估计。我个人认为没那么严重。如果成本普遍增加20%,恐怕很少有企业在2008年能盈利了。有20%的盈利率都是不得了的企业了。至于说统计数字是怎么来的,我也没看到周教授的文章,这个咱们再说。
但是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提这个事情----事实上多少年来我们都一直在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若干年来一直是比较薄弱的;而环保标准,过去的二三十年都在提高,每一次环保标准的提高都会有一部分企业垮掉。
1995年,我在国家经贸委工作时,曾经主持过上海一家造纸厂的重组。当时那个企业借了八个亿建设银行的贷款,进口了一套造纸设备,那么为什么会落到债务重组的地步?就是这八个亿贷款还不了。为什么还不了?因为从瑞典进口的这套造纸设备,虽然箱子都没打开,但是不能用了。为什么不能用了?因为上海的环保标准提高了-----不是设备不行,是那个地方不能建造纸厂了。这个企业从决定投资到进口生产线,用了一两年的时间。但是环保标准一提高,这个企业垮掉了,欠了八个亿的贷款。这只是一个个案,我相信大量的企业实际上一直在经历环保标准的提高这样一个过程。
和讯网:对,今年还有一个法案就是禁止塑料袋,这个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张春霖:对,不止是环保标准的提高,还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我可以给你一些数字:从2002年到2006年,我们国家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1%,这是扣掉产成品价格上涨因素后的数据;工资的上涨在不同行业也不一样,02年到06年大概上涨10%-15%。所以从02年开始,制造业一直在经历着成本上涨之痛。
按照这个道理推论,原材料价格上涨11%,工资上涨10%-15%,加起来就20%多,如果劳动法再加20%,那企业还有盈利吗?
当然,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盈利仍然在增加,为什么增加?有两个原因:第一,原材料消耗降低了;第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资虽然提高了,但是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结果企业的盈利还是增加了。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导致成本上升,同时,08年的原材料恐怕也还是上升的趋势,环保标准还是提高的趋势,所以企业还得跟过去一样,面对这些挑战。但是我相信企业在提高效率方面,尤其是民营企业在提高效率方面,它的空间是非常大的,这个发展潜力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并不认为08年民营企业一片狼藉,人人亏损。
和讯网:对,你说这个我也非常认同,就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些年的环境都不是特别好,生存环境都很恶劣。但统计数字显示,民营企业对GDP的增长贡献和投资数额都在增加,像你所说,它们自身的生存能力确实比较强。
张春霖: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数据,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5年。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新生,每年也都有大量企业倒闭,这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特有的特点。因为我们从农业迅速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大量企业创办出来,都处于试错过程。就象打仗,大家都冲上去,大部分人死掉了,一部分人活下来。
“短融长投”型企业到了资金链最敏感的时刻
和讯网:我还是觉得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是不够的。比如说在信贷方面,今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紧谁呢?肯定先紧民营企业。
张春霖: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可以引出相反的结论。当然,这个还要看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比如说你这个企业高度依赖贷款,你的流动资本主要来自于贷款,尤其是那种采取“短融长投”战略的民营企业,在这个时候是高度敏感的。比如说,这个投资十年以后才能见效益,在十年当中要不断地投资,但是没有人借给他十年期的贷款,所以他就每年从银行借一年期的贷款。现在工程到了半截但银行不贷款给你了,这样的资金链就容易断裂。
但另一部分企业不一样,原来银行就不贷给他,所以他本来也不指望从银行借钱。所以信贷紧缩他并不害怕。
当然话又说回来,过去我们国家的金融行业确实存在信贷向国有企业倾斜问题,因为所有制的原因,政府有倾向性。现在的金融机构仍然是“嫌贫爱富”的,追着大企业给贷款,对小企业不愿意给贷款,这个倒不全是因为政府的原因或者是所有制的原因,而是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过程中,他自然就不喜欢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我们国家金融行业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能力。国际经验证明,即便是盈利性的金融机构,通过给中小企业贷款也是可以盈利的,只需用一套新的贷款机制。世界银行正在跟国家开发银行做这样的项目,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能够提高一些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能力。
政府对企业的“重点扶植”等同于“重点歧视”
和讯网:你说的非常对。其实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必须支持它们的发展,才能缓解失业问题。今年的失业问题很严峻,有人认为政府要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做出抉择了。
张春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一直在进行的,你可以去看一下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网站,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各个地方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税收优惠等等。
我想创造就业岗位更根本的任务是改善投资环境,因为就业岗位要有一个可持续性的问题,比如说为了保持就业岗位,该交的保险不交,那么这个就业岗位是不可持续的,是低质量的就业岗位。可持续的高质量就业岗位靠什么创造?要靠鼓励企业家精神,鼓励老百姓创业的热情,给老百姓的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我们所谓的“投资环境”。在这些方面政府倒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和讯网:是这样的,我曾经去过香港,我觉得香港最大的特点是每条街道都是私人店面,个体经济非常繁荣,以至于每条街道都非常相似,会迷路。而中国的街道非常素整,个体经济都被规范了。
张春霖: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存在这个问题------政府在扶持企业的时候是有所选择的,你到任何一个市、县或者一个省,他都会有一个规划,就是说我这个地方要重点建设什么、成为什么基地,重点发展什么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什么样的企业。
"重点扶持”就等于“重点歧视”----你重点扶持了那三个,就重点歧视了其它所有企业,把本来公平的竞争环境搞的不公平,这是目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重点扶植”带来的损失是看不见的、不可估计的。比如说,我这个地方重点扶持这五家企业,别人一听就不干了:这五家企业是重点扶持,市长、省长整天到他那,怎么跟他们竞争啊?所以别的企业就躲开了,而躲开的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在统计数字上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我想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方面,政府现在可以做的事情,或者说首先要考虑做的事情,恐怕还不是减点税、给点优惠,而是怎样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老百姓的创业精神,而不要过度的把优胜者挑出来。
管理粗糙是民营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和讯网:总结起来,其实上面咱们一直在谈论在08年政府可以为民营企业做什么。下面我想请教张博士,08年民营企业应该如何“自救”?民营企业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张春霖:我觉得至少有两方面的事情可以做。第一,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相当薄弱的,人力资源用的管理办法都是非常简单、非常粗糙的办法,其实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比如说,在很多民营企业里,老板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关系历来都是很紧张:老板觉得这些MBA很难用,干着干着就跑掉了;而你找MBA了解情况,听他们说一下,又听技术人员说一下,又觉得老板很难打交道。这个问题是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面对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还是在老板。
因为整个企业的制度是老板设置的,对这些人怎么管理也是老板设置的。比如说要不要给管理者干股,怎么去监督他等等。我曾经听到一个笑话,说有个民营企业老板雇了个教授给他搞研发,给了教授五万块钱,这个老板对这个产品寄予了很大期望,结果搞了半天教授告诉他说失败了,没搞成。这个老板就报警,要警察把这个教授抓起来。虽然这是个故事,是个笑话,但是确实反映了我们的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如说怎样去管理这些创新型人才,怎样容忍他的失败,怎样对待管理人员的自主权,怎样既信得过他又看得住他,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方面我们的民营企业潜力还是很大的,因为现在的管理相对粗糙,对工人的管理更是如此。所以劳动合同法提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针对现在的问题,比如说现在有的企业招50个人,适用三个星期,然后开掉49个人留下一个,又不签劳动合同。所以这方面我们企业改善的余地很大。
和讯网:张博士你说的很对,其实管理问题在珠三角不是现在的问题,04年闹民工荒,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管理问题、劳资关系是关键问题。
张春霖:对,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民营企业在两个方面比其它国家的条件要宽松。第一,我们没有真正的民间工会;第二,我们基本上没听说过哪个地方有罢工。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老板都要面对这两个问题,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老板,在一百年前就得面对这个问题-----得跟工会打好交道,搞不好有工人上街罢工。
和讯网:是啊,前一阵子美国编剧罢工潮闹的动静很大,引起了全世界关注。
张春霖:应该说我们的民营企业老板在这方面已经是很幸运的了。虽然现在的劳动法比过去严一些,但是跟民间工会、工人罢工相比压力小很多了。我觉得在改善劳资关系,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可以挖掘出一些新东西。
民营企业不要掉进“创新”误区
和讯网:广东开出了“药方”,政府提出“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出路”。你怎么看?
张春霖:要看什么叫“自主创新”。如果光是“创新”我是同意的,当然要创新,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创新。但怎样算是“自主创新”?
创新在我国分为三个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上的分法也大致类似。我觉得可以简单一点分成两大类:一类创新是原始型的创新,原创性的,冲击国际技术前沿的,全世界都没有的技术你发明出来了,这是原始型创新。另一种创新就是:你们企业没有的技术,你用上了,那也叫创新。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这两种创新都很重要,但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真正的能够做得到的是第二种创新。
和讯网:就是说企业要现实一点,面对现状,解决现实问题。
张春霖:不仅是现在的难题,恐怕在今后十年、二十年都是这样。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不太可能走到国际技术前沿,发明原创性技术。
和讯网:好像有一个统计,在国际上搞原创型创新的失败率是95%。
张春霖:这有可能。我国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都是最近十年创办的,除了少数高科技企业以外,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不太可能一下子跳到国际技术前沿去。如果我们的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水平都能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恐怕我们的经济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误区:过分强调“高科技”,“高技术”,“高附加值”,好像瞧不起简单的引进技术,贴牌生产,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这是比较现实的路。现在很多很成功的民营企业,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贴牌生产。不想走这条路,想一步跳上去,大部分民营企业做不到。
对于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在创办的时候资金不是特别的充足,创办的规模一般来说都比较小,起步阶段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中,中小企业靠盈利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够更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采用先进技术是一个长期任务,是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当然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可能会稳定在一个低技术的水平上,规模也不扩张,技术水平也不提高,生存下去就行了。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叫“增长导向型”,一种叫“维持生活型”。就是我不打算搞成超级市场,我也不打算做大做强,有一部分中小企业会停在这个阶段;但是有一部分中小企业是增长导向型,它想要扩张,积累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并吸收消化,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中国还没到“后发劣势”阶段
和讯网:你刚才的话引起了我另一个思考,咱们原来都说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因为“后发优势”,因为可以把先进的东西直接为我所用。但是著名经济学家杨小凯当年提出一个经济转型“后发劣势”的概念,他说正因为后发国家很容易模仿技术,所以缺乏改革的动力,牺牲了长久繁荣的发展机会,反而造成了后发劣势。经过二三十年的高增长,中国是否到了这个“后发劣势”阶段?
张春霖:我觉得好像还没有,还不能那么说。当然有一部分企业是这样的------靠简单模仿别人的技术,模仿别人的产品,靠不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靠不遵守环保法律,靠这些东西赚钱,包括靠贿赂官员拿合同的企业,这部分企业迟早是要被淘汰的。但是说中国制造业是不是到了这个阶段,靠模仿别人的技术现在做不下去了,但是又不想改革技术------我想还没到这个地步。换句话说,在中国制造业当中,靠技术扩散来提高效率这个余地还是非常大的。
比如中国的炼油行业,这是04年的数字:在炼油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它们的综合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而最差的企业,它的综合能耗要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0%。说明什么问题?在同样一个行业里,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设想在这些行业里,如果技术落后企业都能够采用领头企业的先进技术,那么这些企业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我说技术扩散提高效率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再比如水泥行业,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但是水泥的生产技术是千差万别。有一种先进技术叫新型干法窑,它最大特点是节约能源。我们国家的水泥行业在05年的时候有55%的水泥厂家技术落后,如果这55%的水泥厂家采用新型干法窑生产,节约能源会是261亿到272亿吨的标准煤------这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标准数据算出来。所以你可以设想,这些技术上比较落后的企业,如果能够在创新方面进一步的跟上来,能够集中吸收消化采用国内的先进技术,使本行业的技术能够扩张进来,这些行业效率提升空间是非常大的
和讯网:采取国内先进技术就已经有好大的增长空间了。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资金从哪来?
张春霖:各种各样的情况了。首先,你现在的经营模式是不是有很高的盈利-----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在早期阶段都是这样滚雪球式的发展出来的,先滚成比较大的股权资本,然后在股权资本的基础上才可能找银行贷款,在这个基础上一点点扩大规模。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很难,但是实际上发展比较快的、经营比较好的民营企业,这个速度是很快的:五、六年,七八年,一个很小的企业可以变成一个很规范的大企业。
企业的创新不是政府文件号召出来的
和讯网:我记得七十年代日本的制造业也是很发达,他也面临了咱们国家现在类似的状况,还有韩国也是这样,他们有什么经验给咱们借鉴?
张春霖:日本也好,韩国也好,在所谓的“技术赶超”过程中,最突出的一点:他们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我们国家现在也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我们为什么会强调这两个方向?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我们做的都不到位。
日本和韩国政府没讲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这样的话,因为一开始他们就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像丰田、尼桑这样的公司,政府也有很强的干预,也有很强势的扶持。但我们似乎都忘了,这些公司都是私人企业,而且他们的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己研发的。我们都以为日本、韩国的创新是政府政策推动起来的,实际上不是这样,那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
和讯网:政府制定的是产业发展战略。
张春霖:对,比如说日本的汽车工业,政府的推动作用主要是二战前,日本已经准备打仗了,政府认识到卡车不能从国外进口,也不能靠外国的公司生产,所以他做了一个规定,政府所有的卡车采购,尤其是军用卡车要全部从日本公司采购,这样一下子给当时的新兴汽车公司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那些汽车公司是什么公司?是丰田、尼桑----这种私人公司,不是国有企业,所以说很大的差别就在这里。
企业的创新不是政府的文件号召出来的,创新是企业本身就有的内在推动力。包括韩国也是一样,最终的创新是也靠私人创新,所以我们国家在以“企业为主体”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早。
和讯网:有很多人呼吁说,现在出现了“民退国进”的现象。樊纲不久前说,民营企业的作用在99年以后衰退了。国家的政策似乎越来越扶持国有企业了。
张春霖:这个图是98年以来私营工业企业的增长情况,一共是三条曲线:企业的个数,企业的增加值,还有私营企业在整个工业增加值当中的比重。你看这三条曲线都是像飞机起飞一样的发展态势。
和讯网:对,尤其这几年更是倾斜度更是比较大。
张春霖:这个绿色线是私营企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我们可以看到,在98年这个数值基本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近几年是飞机起飞的趋势。所以至少从工业增加值的构成看,民营企业没有退。
和讯网:那也就是说你不太同意所谓“国进民退”的说法。
张春霖:那要看你怎么界定“国进民退”。民营企业产出在整个GDP的比重中也在上升。
和讯网:可能“国进”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依然强势,国家拿出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向国有企业倾斜,另外,似乎出现行政干预更多的状况。
张春霖:如果从个别的案例来看,这样的情况的确存在。当时国务院提出“非公36条”,其中有很多条款的目的是打破行业壁垒,就是说凡是对于外资开放的地方都对民营企业开放,都是国民待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样待遇。但是事实上在很多行业的“玻璃门”仍然没有打破,这个事情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总体上来说,民营经济的份额仍然在上升,这是总的趋势,当然国有企业这些年也发展的很好。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民营企业,这也是好事情。
2008年是修剪枝叶的调整期
和讯网: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节目时间有限,我现在想请张博士用几分钟的时间,对2008年中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做一个简短的概括和展望。
张春霖:我觉得2008年肯定是一个调整的时期,对于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2008年恐怕不是一个大扩张的时期。但是我相信,对于那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发展潜力比较巨大的,或者说有创新潜力的,有创新精神的民营企业来说,对于那些一贯的遵守法律法规,一贯的规范操作的民营企业来说,也许2008年的调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是巩固自己市场地位的一个机遇。
对于那些不幸被调整掉的民营企业来说,恐怕需要重新检讨自己的盈利模式,要考虑其他的办法。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都有这样的试错过程,干这个行业觉得不行,可能需要转到别的行当去。但是这一轮的调整,整个的民营经济会比过去更健康,更强壮,可持续性会加强。所以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寒流”或者是一个不利的环境,不如说是给大树修剪枝叶,修剪之后会长的更健康。
和讯网:感谢张博士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观点。各位和讯网友,我们下期再见。谢谢张博士。
张春霖: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08年2月19日 和讯网)
- · 新医改加速整合 中小医药企业命悬一线 | 2009-08-16
- · 经济观察报 第432期 | 2009-08-14
- · 科学招商与企业选址 | 2009-08-14
- · 25年联想:面孔与表情 | 2009-08-14
- · 华业募资20亿吞并中新“折价”地块 | 2009-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