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的日子
1969年,文革开始。浦永伟作为大家族的长子、理所当然的 “黑五类”,虽然填写了“海陆空”三项高中志愿,仍被送往黑龙江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整整10年期间,他种过田、做过泥瓦工、教师等。
在经历了家庭变故、下乡、返城之后,浦永伟觉得自己很善于和人沟通。“以前大户人家的规矩很多,我们知道察言观色,注重细节。”外乡的生活经历让他更珍惜在上海的生活。
浦永伟至今仍保留着地道的苏州口音,爱吃甜糯的食物。下班后,他去菜场买菜,太太则在家把米饭焖好。浦永伟觉得这样平实的日子非常舒心。
除此之外,他还会做衣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会自己买布、裁料,给家人改做衣服。他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直到现在,在空闲时,他还会骑车去城隍庙逛逛,买点彩色线头,好看的纽扣。“小外孙身上的衣服、裤子,甚至棉袄,我都给他做。”浦永伟说。他有些失落的是,现在的孩子都不喜欢穿家里缝的衣服。
浦永伟以前峨眉路的石库门房子拆迁之后,新房子被安置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上。顾村镇是个新开发的区域,浦永伟去看房时,远远的还能看到战争年代遗留的碉堡,道路上灰尘铺天盖地,小区外正在修路、建高架。
新安置的房子是典型的动迁房设计,和所有的城市一样,一栋栋整齐的多层楼房。新搬迁过来的人多少有些不适应。这里自然比不上石库门建筑镶着铜环的乌漆木门扇、石门框和凹凸的花纹。也没有弄堂墙壁上孩子们的儿童画,隔壁姆妈做饭时的吵嚷,当然,也没有傍晚纳凉时的人声鼎沸和孩读书郎放学归家咚咚咚的地板声。
新小区是由钢筋水泥灌注成的,周围的邻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或外地来沪的务工人员。政府正在打造新的区域,在小区楼下有个规划中的顾村公园,希望能给这里增添生机。
尽管现在,小区最近的菜场要骑自行车20分钟才能到达,但是,煤卫独用,可以不用打地铺,家人有自己独立的卧室,洗澡也不用再上公共浴室,这还是让人满意的。只是,住惯北外滩的居民,还是觉得有些陌生,和原本住在这个镇子上的人在语言、生活细节上差别很大。以前,在北外滩吃完饭散散步,就走到了外白渡桥,招待过尼克松的上海大厦巍峨耸立,沿路外滩人头拥挤,黄浦江的那边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鳞次栉比,江水气息伴随着他们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原来我们生活在上海的中心,而现在,离上海是如此之远。”浦永伟说。和他一样,大多数老上海人成长的气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而成为永久的记忆。
2010年,浦永伟60岁,到了退休年龄。他觉得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拆迁工作,最后赶上了世博拆迁,这样的结束还是很完满的。
女儿一家是他目前最大的牵挂。他为上海能举办世博会而高兴,但自己不会买票去观看,除非小外孙想去看。“上海房价太贵了,生活压力太大。给孩子们省点钱吧,他们比我们那一辈还要不容易。”浦永伟说。
- 中国电信进入100M带宽时代 2010-06-08
- 日本新首相菅直人取消出席上海世博会 2010-06-08
- 上海世博会部分国家馆关闭绿色通道 2010-06-04
- 世博会首月成绩单:累计逾800万人次参观 2010-06-02
- 世博餐饮主喜忧录 20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