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1)
胡怡琳
13:49
2010-04-29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胡怡琳/文 中国商人冯福田的中国化妆品之梦将在2010年重燃,他创办的广生行所开发的粉嫩膏,在1915年亮相巴拿马世博会近百年之后,其母品牌“双妹”将在它的诞生地上海正式复出。复出并非易事,和百年前,“双妹”与英国夏士莲在上海打响第一场民族化妆品品牌战的时代相比,中国日化产业市场已几乎全是外资的身影。

在开埠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海的城市肌理由于内外因素的冲击而被改变了许多。曾经的上海受益于一战之后的侨民回国潮,聚集了大量的民族资本,同时又因为20世纪30年代前后大量外国人的涌入,而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最先接受西方文化的东部城市。这一切为上海奠定了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城市的基础。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入,城市的商务成本日益抬高为周边城市产业的起步埋下了伏笔。上海正在经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抉择期。人们甚至担心,这座最早享受到西方工业化好处的城市已经逐步迷失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于是那些曾在食品、电器、纺织、机械制造等领域诞生的显赫品牌——荣记湖丝、金星彩电、华生电扇、梅林罐头、冠生园糖果、泰康饼干、鸿翔时装等。无法和“双妹”一样,在全球化和高速发展的扩张中摆脱没落的宿命。

这个城市的管理者们在借鉴了西方成熟产业的变迁历史之后,在21世纪初提出要将第三产业作为城市未来转型的新动力。不过,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自2001年以来,上海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生产总值50%之后,这一比例始终在此水平上徘徊难前。到2009年仅达到了59%左右。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的第二、三产业会度过如此漫长的纠结期。

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主任陈维认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传统的制造产业升级较慢,高端制造业则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

2003年以来,外资在上海支柱型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中的投资比例始终保持在70%-80%。中国在金融服务上的尚未全面开放,也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带来了禁锢。

投资过热触发了国家在2004-2005年展开宏观调控,矛头直指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一度受阻。上海在发展方向上有些茫然。2001年所提出的七大重点规划产业,除了房地产异军突起,其他六大产业仍然缺乏强劲的竞争优势。

上海做过很多尝试。2003年,上海市“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推出,由嘉定、青浦、松江三区开辟试点园区,由于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而被定名为173计划。“173计划的政策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希望阻止投资外流。”嘉定工业区开发办一位工作人员回忆。

然而,“拦截”计划最终仍未阻挡住产业和城市梯度向外扩张发展的洪流。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