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汽:共和国的车轮(4)
1986年,一汽按照国家要求以投资分利、有偿兼并的方式与吉林、长春等四家企业在东北建立了6万辆轻型车生产基地,1993年又兼并了哈尔滨轻型车厂。随后,他们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轻型车产品,在短短几年内又将生产能力提高到了15万辆。
在发展轻型车的同时,一汽依托长期积累的中型卡车优势,开始实施解放卡车的柴油化、平头化和重型化的转型,短短几年,解放重卡的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在第三次创业过程中,一汽还对企业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形成了四个转变:
一是产品结构实现了由单一卡车向“中、重、轻、轿、微、客”并举,特别是向生产轿车的转变,形成了三大基地,即具有12万辆生产能力的中重型卡车基地、具有15万辆生产能力的轻型车基地和具有18万辆生产能力的轿车基地。
二是企业结构实现了由单一工厂体制向公司化体制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自筹资金,盘活存量,内涵扩大经济规模的路子。
三是市场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变。
四是资本结构实现了由单一资本结构向多元化资本结构的转变。
这些转变让一汽逐步架构起基于市场的经营机制,不仅改变了畸形的产品结构,也为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的底气
数据显示,从1956年7月13日造出中国第一辆 “解放牌”汽车到1978年年末,一汽累计生产汽车74.1万辆,而其去年一年的销量就达153.3万辆,是改革开放前汽车生产总和的2倍多。
不过在“十一五”期间,一汽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由 “开放合作,自主发展”调整为“自主发展,开放合作”。次序的调换,意味着一汽发展战略侧重点的调整。
事实上,解放也曾与奔驰谈过合资合作事宜,但是因为奔驰提出产品要使用奔驰品牌,希望一汽能放弃“解放”,但是在一汽看来,解放是一汽的“根”,绝不可能会放弃,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和积淀,一汽已开始具备自主的底气。“十五”期间,一汽就基本完成了轻微型车产品结构与企业布局的调整。2002年,通过重组天汽,一汽拥有了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2003年7月15日,一汽在长春又启动了解放卡车新基地和轿车新基地的建设。
此后,一汽实施了集中投资一个中心,发展采购、营销两大网络,提升总装、焊装、涂装三大工艺和专注发动机、桥、变速箱三大总成为内容的“1233”战略,使三大总成的研发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8年8月27日,一汽举行了轿车自主车型扩建工程奠基仪式。该工程将于2010年完工投产,预计到2012年,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产能将达到20万辆。
目前,一汽已基本形成了全系列自主产品阵容。

- · 承销商变更 一汽整体上市“最后一公里” | 2009-08-14
- · 承销商变更 一汽整体上市“最后一公里” | 2009-08-14
- · 一汽大众成都CNS项目零部件园区启动 | 2009-07-29
- · 日本大发撤离中国 森雅将改挂一汽车标 | 2009-07-24
- · 日本大发撤离中国 森雅将改挂一汽车标 | 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