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长与社会环境(2010年高考宁夏卷作文题:诚信和善良)
付婷婷
15:27
2010-06-09
订阅

付婷婷/文 (经济观察报实习记者 2003年参加高考 考试所在地内蒙古呼和浩特  当年的高考题目《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每年10月份诺贝尔奖结果揭晓的时候,国内各大论坛必定充斥了中国大陆本土为何难出诺奖得主的感慨贴、抱怨贴和愤青贴。的确,纵观100多年诺奖的获奖人名单,只有9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而其中也只有1998年的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曾接受过十分短暂的新中国基础教育,其他人或者是解放前的西南联大毕业生,或者在台湾或香港读过书继而留学美国,或者干脆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没有一位在1949年之后的大陆本土读过大学或做过研究。 

对于这个现象,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分数而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使得国人在科学研究中缺乏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教育问题确实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认为良好的学术环境对培养优秀的科学家来说更是必不可少。好的学术环境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客观科研条件,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无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科研条件上一直差强人意,很多前沿的研究无法开展,一些希望回国进实验室为国家效力的留学生无奈的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国内几乎就是空白,没有科研设备怎么可能出科研成果?软件指的就是用人机制与学术氛围,相信大家对前段时间浙江大学建筑系的美国海归教师跳楼事件还记忆犹新,诚然这只是一个个别事件,这位教师的轻生与家庭、性格以及各方面的压力都有关系,但是当年清华的高材生、美国西北大学的博士回国后每个月工资仅有2000元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内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对人才的不尊重可见一斑。另外,中国学术界由来已久的互相倾轧、互相抄袭的风气也是出科研成果的致命杀手。 

现如今如果问大学毕业生心目中最好的就业出路是什么,相信不少人的答案都是拿奖学金去国外读书或者进入投资银行工作; 如果问一个普通人哪项投资的回报率最高,恐怕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炒房。在年轻人热衷进外企或投行,全民热衷于炒房的社会,作一位科学工作者无疑是相对寂寞而清贫的。其实许多科研人员年轻时亦有抱负与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不得不无奈的选择了房子车子与位子,当他们获得了体面的生活打算着手搞研究时,才发现已经人到中年激情不再,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哀。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无论金融业有多么赚钱,房地产市场有多么火爆,都绝不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只有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培养大批科研人才,努力发展实业与科技,国家才可能取得持久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或许在今后的100年中我们仍然看不到太多来自中国内地的诺获奖获得者,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相信获奖者会越来越多,中国自然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