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25年7月16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 页 > 2007两会专题 > 记者日记
八道门槛后的新闻竞赛 王延春
发布日期 2007-03-04

3月3日 小雨

3点人民大会堂召开政协开幕会,丝丝小雨变得密急,由于戒严,平日人头涌动的天安门广场一下子变得空旷寂静。500名武警在会议开始前两小时就站在雨中,像根淌水的“绿柱子”分布在天安门广场。雨在他们的脸上流淌,在绿色的雨衣上流淌。

除了武警就是警察,三个一组,四步一岗。通向人民大会堂的地铁A出口关了,要穿过两个地下通道才能绕到人民大会堂,我算了下大约经过8道“门槛”。每个门槛都要审查证件,用个什么机器一照就知道你是不是被“记录在案”,还要登记证件号。

我是带眼镜的,但证件照片上却没带,又碰巧在警察看我证件时东张西望,结果警察起了疑心,将我反复打量,仔细端详,包里装茶叶水的矿泉水瓶子也被警察拿出来反复嗅闻,差点当作“不良”液体被倒掉,好在我没开车,否则放个大狼狗上车巡视,可够吓人的。不过还是一切顺利,2点20到达人民大会堂门前广场。

原以为自己来得够早的,可老远就见广场上已是伞的海洋,不少记者站在雨中等待委员,或交流,或互相采访,先操练起来了。

2点26分,几辆大巴进场,记者立刻像被电击的蝗虫,哗地围上去,警察的呵斥也被这风潮淹没了,管他三七二十一,认识不认识,先扑上去,“请问你今年的提案是什么?”“你对什么问题关注?”

一个声音刚落,另一个声音又起,委员被“蝗虫”裹挟着,移动着,这个场合,谁有本事来个独家采访,可真“天才”也。许多电视台的记者噼里啪啦先狂拍,然后望着委员远去的背影,恍然大悟:“哥们,这老兄是谁啊?”

更有惨的,疯狂地拍了一通,一打听,人搞错了。

真佩服外国记者,他们设备先进,比巴掌大的电脑往地上一支,大包子往地上一撂,靠着会场外的墙根盘腿而坐,旁若无人地敲击键盘。跑了11年中国“两会”的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地形”熟悉,“作战”老道,知道在哪里堵委员最妙,当大部分记者像扑火的蛾子乱撞时,他已关掉机器“收山”了,像个戏剧导演似地笑吟吟地看着别人乱飞。

今年“两会”似乎特别流行手机报道,你就看吧,围上来的记者,举着手机拍照,用手机录音,够绝的,我天生对机械害有“恐惧症”,对这些数码设备整个“文盲”,所以自叹在采访手段上无法进行科技创新,只能是永远追着人家跑。

更有《新华手机报》让人耳目一新,挺大的屏幕矗立在人民大会堂,委员刚进会场,场外采访的新闻就上来啦,老天!神啊!这就是21世纪的新闻速度,据说这叫“第五媒体”,读者登录“掌上天下”手机网站,就可以看到滚动新闻。鬼知道它将对报纸带来什么冲击?就像我们无法想象古代的羊皮卷一样,未来的“数字化媒体”将会嘲笑我们在印刷厂的流水线上滚动的新闻纸吗?

收藏
打印
转发
关闭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