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8-07-07
胡蓉萍
订阅

日中贸易扩大与日本经济复苏是一个“重合期”

网络版专稿 记者 胡蓉萍 实习生 刘睿 隔着办公桌,中原秀人先生风度翩翩,笑容可掬。他衣着整洁,行礼如仪;清秀的脸庞,嘴角带着浅浅的微笑;年近花甲却精神矍铄,拥有着东方独有的儒雅。

和大多数毕生只效力于一个公司的日本人一样,他1973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法学部,之后就开始在三菱商事工作。他的足迹遍布三菱商事多个部门和多个海外办事处,目前的他在三菱商事担任中国总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日本商会会长。

6月17日下午,中原秀人先生以日本商会会长的身份,以日企在华经商三十年的历史和现状为主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访问。

经济观察报: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日方公布的中日贸易现状和历史情况。

中原秀人:在中国改革开放,也就是1978年的时候,中日贸易总额仅为50亿美元。经过24年的发展,到2002年的时候,达到1016亿美元,2006年超过2000亿美元,达到2113亿美元。从50亿美元发展到1000亿美元用了24年时间,但是仅用4年时间就从1000亿翻番到了2000亿美元。2007年,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贸易总额达到236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大。

经济观察报:有资料表明,2007年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是增加的,但是增加幅度仅为13.9%,在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增速是最低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觉得原因有哪些?

中原秀人: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数字已达到21,738亿美元,这么大的数字里面,日中贸易额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从日本方面来看,刚才也提到了,2007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08年1到3月份第一个季度日中贸易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2%,增长幅度也是很大的。我认为日中贸易关系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持续的增长。另外,日本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没有中国那么大,而日中贸易额在整个日本的进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我觉得日中贸易对日本来说是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的。

经济观察报:那您已经基本上回答了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企业,日本市场的重要性。不过还是希望您有所补充,系统地对我们的读者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中原秀人:刚才已经说过,2002年,也就是中国加入WTO的第2年,也是效果初显的一年,日中贸易额达到了1000亿美元。在4年后,日中贸易总额翻番到2000亿美元,这对于日本来说增幅是非常大的。而且您也知道,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后半期,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期。2000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这与日中贸易额的扩大期间恰好重合。有人说,日中贸易额的扩大对日本经济的复苏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企业的重要性有很多具体的例子,我在这里首先想说的就是日中贸易额的扩大对日本整体经济复苏的作用。

经济观察报:能不能用一些数据和例子再具体的阐述一下?比如说日企在中国创造的利润,以及对日本母公司的贡献率等。与此同时,日企客观上对中国的生产总值和解决就业方面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中原秀人:对母公司的贡献率方面,我想应该是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的。举我所在的公司的例子来说,去年我们公司的交易总额是20兆日元,其中1兆日元是与中国的相关交易。比起1978年时几乎为0是个很大的飞跃,可以说我们公司的在华业务是随着中国的成长而发展的。

经济观察报:这30年中日本对华投资的领域和区域的变化?有哪些结构性的调整?

中原秀人:根据中国的国家政策,日本在中国的投资模式总体上是从加工贸易开始的。在中国制造产品,出口到日本,或者是利用日本的技术在中国生产产品,并在中国销售是两种主要的投资模式。中国的政策是先开放沿海地区,日本企业在华投资也是这样的。首先从广州,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然后到上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这一片地区。从省份上来说,首先是广东,然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浙江、江苏地区。再往北到山东、大连地区,日企在这些地区的投资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从地区上来说,这30年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从领域上来说,日本企业的投资领域也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的。在刚刚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国主要是发展轻工业,之后是家电,原材料产业,然后是重工业,再之后是汽车、IT相关产业。日企在中国的投资领域也是如此。先是在纤维、鞋等轻工业方面投资,然后是投资原材料产业,重化工产业,到现在投资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以及IT领域。

经济观察报:谈谈中国的投资环境吧?您对现阶段中国的政策的期待?您希望中国的投资环境针对日企有什么样的变化?

中原秀人:中国加入WTO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步完善各种法律制度,特别是迅速及时地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都增加了投资者来中国投资的信心。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律的快速制订,使运用体制和执行力度上就会有一些暂时跟不上来的地方。法律出台的相对频繁,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就会对政策的稳定性有一定的担心。但是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肯定会得以解决,中国的投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的。

我有一个提议,在中国,有些领域出于各种原因。不允许外资百分百的投资,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对外商独资还有一定的限制。当然,对于涉及国家安全以及一些特殊领域来说限制外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希望中国对设立外商独资公司的开放程度再大一些。

经济观察报:相对于欧美的企业,您是如何的评价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原秀人:我本人并非特别了解欧美企业在中国的情况,不知道是否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但就像您刚才所说的,日本与中国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因此在日本的中国通和在中国的日本通都大有人在。在沟通交流方面,应该说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我迄今为止,也曾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工作过,从我的经验来说,在中国的公司职员懂日语的人比较多,所以交流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且,能够长期在三菱商事长期工作,并能理解公司理念的职员也非常多。

这种现象可能不仅仅是三菱商事,其他的日本企业可能也有同样的情况。

经济观察报:现阶段中国还在高速增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通货膨胀,成本上升。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日本企业在制定其对华投资战略时最关心的是什么?会有哪些投资重点的转移?

中原秀人:物价上涨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这种紧张局面并非只发生在中国,世界各国的都出现了资源、能源和粮食价格的上涨,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原材料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对于在中国的日企来说,并非比其他公司,或者是在其他国家发展的日本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这是世界各国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在中国才遇到的问题。而且,对于大部分日企来说,是因为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有魅力才来中国投资的,尽管现在某些经济指标不是很乐观,但是几乎所有的日企都认为中国经济一定会持续发展下去,这些困难肯定会被克服的。

经济观察报:能不能谈谈公司现在在越南的情况?越南危机对日本企业的影响大么?借此能不能比较一下中国和越南的投资环境。

中原秀人:这次越南的通货膨胀,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中国和越南的经济规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越南虽然也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国家,但本身资源较少,原材料及食品等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也是造成此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我认为这次越南还称不上是经济危机,是在很大程度上的经济减速。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也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但是中国的贸易额还在不断扩大,GDP增长率仍维持了很高的水平,从这一点来说,让日本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与越南的经济规模的不同。虽然日本在越南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越南的经济总量还是比较小的,从绝对量的增长来说,还和中国无法相比。我们在选择投资地区时,不是中国、越南两者选一,而是在增加对华投资的同时,也适当地在越南投资。

经济观察报:大家认为全球面临通货膨胀问题,有一些欧美的经济学家认为亚洲国家的供求关系引起的。中国的一些经济国家认为美元贬值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您觉得呢?您认为造成全球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中原秀人: 提到通话膨胀,特别是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出口产品的价格都是用美元来计算的。例如现在石油价格虽说是涨到120美元,130美元,但如果将其换算为欧元或人民币的话,可能影响力就不会这么大。但是总体上我认为引起世界性的价格上涨的最大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以及粮食的供应不足引起的。要应对这些问题,就必须提高它们的生产能力,但是这样我们又需要面对另一个重大课题,也就是世界性的气候变化问题。如何在这两者之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在短期和长期我们都要面对的一个两难课题。

经济观察报:谈谈您个人对中国这些年中印象的变化。

中原秀人: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日本商会的会员数每年都在递增。作为日本企业在华的会员机构,在北京叫中国日本商会,在上海叫做上海商工俱乐部。上海商工俱乐部的会员数现在已经超过2000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或许某一年度日中贸易的增长幅度会有扩大或缩小,但是整体上还是处于增长趋势的。无论从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数量来说,还是从贸易额来说,都在不断的增加和扩大。

关于我个人的印象,我2年前来到中国,在这2年中不断的学习中国,了解中国。您问的问题总体上来看是从日中关系来说的。我越来越觉得,在讨论日中关系时,不能仅仅从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去考虑,而应该从日本、中国、韩国这三个东北亚国家的关系去考虑。甚至扩大到包括东南亚以及印度,在更广的范围内考虑日中关系。如果只单纯考虑日本和中国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在包括东盟10国以及印度等在内的广范围内的国家关系之中,去考虑日中关系,考虑如何在更广范围内加强合作,增强联系,是我们今后要好好考虑的课题之一。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