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这个夏天,“苏超”火了。
6月29日,苏州队坐镇主场以3:0战胜扬州队的比赛,不仅让昆山奥体中心这座专业球场在全国范围内出圈,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昆山——这座城市不只有车间里的机器轰鸣,也有绿茵场上的激情欢呼;不只是工厂林立的制造高地,也是年轻人愿意扎根生活、实现梦想的一方热土。
这场热闹背后,是昆山更深层次的城市更新。过去20年,昆山稳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经济社会持续跃升,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汇聚于此,带来了对城市生活的新期待与新需求。面对变化的人群结构与产业格局,昆山正以更大力度提升产业层次、更高标准招引人才、更有定力推进制度创新与产城融合。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昆山是外向型经济的典范,是中国智能制造的重要拼图。但在悄然发生的转型中,这座城市已在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新图景:它既有完整的制造产业体系作为创新承载底盘,也正在通过制度机制与资本撬动,催生出一批具有技术厚度与协同能力的科创企业。
今年5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昆山地方国资平台、落地昆山的创投机构以及多家科创企业,力图勾勒出这座城市在政策、资本、企业协同发力下,多方合作推动科创跃升的一个观察切面。
制造,是昆山最广为人知的城市符号。在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的支撑下,昆山成为典型的县域新型工业化样本。
今天的昆山早已不再只是依靠成本和政策优势吸引企业落地,这里还在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孕育出一批具有“硬核能力”的新兴科创企业,也吸引着更多具备核心技术与成长潜力的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位于昆山高新区的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例。以硬质合金材料为切口,逐步攻克了3C、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卡脖子”难题。2023年,长鹰硬科牵头组建“苏州市超细及纳米晶碳化钨基硬质合金创新联合体”,携手东北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及上下游企业,探索“链上协同”的技术攻关路径。在这座城市里,企业不仅能找到客户与市场,也能找到愿意共建实验平台的研发伙伴和产业资源。
另一家总部位于千灯镇的联仕新材,则聚焦湿电子化学品,在晶圆制造与芯片封装所需的高纯材料上实现自主创新。公司在江苏、江西、湖北三地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半导体客户区的产能网络,形成覆盖晶圆制造与封装多个环节的供应体系。
这些案例背后,是昆山产业基础、空间规划与政策机制的系统协同。作为一座制造密集型城市,昆山的特点不只在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更在于链条间存在真实协作的可能性——这一点,在当前强调产业转型与区域协同的时代背景下尤为关键。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昆山集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3965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3300家,多年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昆山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实现“八连升”,继续保持全国县域国家高新区榜首。这一组组数据,不只是量的体现,更是企业创新活跃度的侧面写照。
如果说工业是昆山连接世界的一张最亮名片,那么今天,企业之间讲同样的语言、用同一套技术标准的协作土壤,正在将这座城市转变为一个具备复杂协同能力的科创承载体。
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产业链条上,也体现在城市空间的重构上。作为“昆山之路”的起锚地,青阳港区域正承担起新一轮城市更新和产城融合的重要使命。根据规划,昆山将按照“老城区焕新、新片区塑形、全领域激活”的导向,加速推动青阳港中央商务区建设,形成总部商务区、环港商业区、中央品质生活区、青年创业园和两大生态宜居组团等六大功能板块。
青阳港的城市新中心建设,是昆山从产强城弱向产城共荣迈进的缩影之一,也为高质量产业生态和人才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支点。
近年来,昆山瞄准确定性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曲线,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融合创新,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低空飞行器”+“高端食品、时尚创意、消费医疗”的“2+3+3”新兴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扛起科技产业融合的创新担当。
这不仅为昆山下一阶段科技创新定下主基调,也在制度设计上持续释放出更具确定性的改革信号。
在本次以“昆山科创”为主题的走访中,“祖冲之攻关计划”几乎是每位投资人和企业家都提到的关键词。这一在2019年启动实施的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将“揭榜挂帅”“难题招标”等机制引入县级市层面,打破传统科研立项路径,让企业以更务实的方式对接科研资源,也让技术成果有机会直接走向产业链条。
“祖冲之”在这里不只是一个政策名称,更是一种贯穿古今的创新象征。公元五世纪,祖冲之在担任昆山县令期间,将圆周率精算至小数点后第七位,留下了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光时刻。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祖冲之路”,串联起众多科创企业、高校院所和投资机构,成为这座城市创新脉络的具象化表达。
在制度设计上,昆山并非简单补贴企业研发,而是搭建机制让企业愿意讲难题、科研机构精准解题,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政府的组织能力。同时,当地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从分散竞争走向协同攻关。
不仅如此,昆山还持续优化企业感知度和人才获得感。市科创发展服务中心打造“昆如意”企业服务平台,一站集成10大类27项主题服务;通过数字化赋能精准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涵盖医疗保健、子女入学、人才安居、商旅出行礼遇等在内的18大类45项服务,体现出人才服务的城市温度。
这些机制一方面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让人才在昆山工作和生活更有保障,为当地构建多元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和多元包容的人文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
昆山的创新制度突破不止于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套由城市科创载体、产业资本中心和产业控股平台共同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在加速形成。
“昆山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引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企业。”昆山创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健告诉我们,新时代对招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将通过与头部机构的深度合作,精准发现并吸引最优秀的企业落地昆山。
如果说产业是根、机制是骨,那么科技、人才与资本则是城市创新生命力的血脉所在。
在昆山,创投机构不只是融资支持的提供方,更是城市创新生态的共建者。以毅达资本为例,这家总部位于南京、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本土机构,近年来在昆山的“在地投资”实践,已成为区域协同的一个样本。
早在2019年,毅达资本就曾联合中华金控设立首只落地昆山的生物医药基金。截至当前,毅达已陆续在昆山设立4只基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其中大约三成出资来自昆山本地的国资机构。2023年,毅达与昆山创控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昆山玉澄”基金管理公司,正式以合资GP的形式进一步展开在昆山的投资,形成“在地化+机制共建”的运作模式。
与许多地方政府招引基金落户的思路不同,昆山更倾向于让创投机构成建制地在本地扎根。从“资金投入”到“机制共建”,昆山与毅达之间的合作超越了出资人与管理人的财务型绑定,更是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创新共同体。
我国创投行业进入“内循环为主”的阶段背景下,昆山的这套机制实践,提供了一个值得更多区域借鉴的参照样本。用毅达资本创始合伙人黄韬的话说,把创投的创新要素协调能力与当地的产业基础、企业家精神融合到一起,将能激发出远超资金作用本身的协同效能。
回到苏超球场之外的城市日常,在河道边、园区里、实验室中,一位位科研专家、青年工程师与创新创业者,正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创新图谱。
昆山有一句广为传播的说法,“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城市形象。”过去两个月与多家昆山企业的交流中,企业家们谈到的一个共同点是“可预期”——政策兑现有节奏,项目审批有逻辑,合作机制能落地。对这座加速崛起中的创新型城市而言,政策的稳定性与执行的连续性,是吸引创新企业落地的真正“磁力场”。
如今的昆山,制造仍是基本盘,创新正在成为增长极。以城市更新承载人群,以机制创新托举企业,以长期资本陪伴成长,这座城市正在探索一种不同于北上广深的科创路径:不靠超大体量,不拼政策洼地,而是以协同能力和制度厚度赢得高新企业与创新人才。
因此再看“苏超”,这或许不是一次偶然的出圈,而是昆山正在发生的一种深层变化的自然流露。它所展现的,不是一座城市一时的热闹,而是一种更持久的吸引力——那是生活、产业与创新真正结合在一起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