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祝贺第11届中国蓝筹地产年会的召开,借这个机会我想就当前经济走势与房地产业为题讲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当有记者问到总理他上任以来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总理回答最大的压力就是经济下行的压力。那么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之同比增长7.4%,仍然处在合理的区间,但是这个7.4%是在去年年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把稳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之后所实现的。这就说明了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经济下行的趋势还没有改变,下行的压力仍然比较大。那么这种经济下行既有短期的因素,又有长期的因素。从短期来看它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疲软使我们出口增长受阻,引起了需求的下降。从长期来看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影响,从2000-2010年这十年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十年经济增长速度10.5%,通胀率只有2.2%,对于这十年这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

但是我们说甘蔗没有两头甜,这样一个高增长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三高来实现的。我们的投资率这十年上升到历史的最高点,而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十年的快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解决当前的矛盾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那么有一些可能对假象所迷惑,认为现在有一些资产的泡沫,认为房地产价格过高有一些泡沫,如果当前的主要矛盾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会导致我们宏观调控主要的着力点出现错误,就会导致吃错药。认为泡沫是主要矛盾那就必将是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抑制需求,会使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实际上这仅仅是主要矛盾派生出来的一些现象,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这就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我们现在政府的债务率只有39.2%,在全世界是最低的,对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很大运作的空间。我们一季度通胀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几,五月份刚刚上升到2,现在主要矛盾是通胀紧缩。所以我们货币政策也有很大运作的空间。所以必须针对当前经济运行需求不足这个主要矛盾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相应的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通过把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克服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我们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这就需要运用财政杠杆、货币杠杆,把社会资金引导到转变发展方式所需要的方向上来,引导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方向上来。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这样就可以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结构的转型升级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同时为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第一个问题就是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克服经济下行的压力,宏观调控要围绕着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来进行。

第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国务院最近发了一个新型城市化的规划,按照这个规划要求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的源泉。城市化将会在三个层面同步展开,第一个层面将会在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现在都市群经济总量都在13000亿-17000亿美元之间,再经过努力都将超过20000亿,这将超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纽约和东京这两大。经过十年的时间,我们这三大都市群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都市群,在这三大都市群内产业、人才、资金、技术、信息高度密集,将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并且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层面就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区域的城市群,比如说以郑州为中心的中源,以武汉为中心的,以长株潭为中心的,以重庆、成都为两级的等等,在拉动省域经济发展中间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层面就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包括小城镇,包括新型的社区为依托,形成就地城市化的格局,这在我们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这种局面。在这些发达地区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形成半小时生产圈,农民大部分住在自己原来的地方,而从事职业绝大部分是在二三产业,农业实现了现代化,老百姓住的房子都是别墅式的住宅,前面有池塘,后面一片树林,竹林环绕,依山傍水,住在这个地方像神仙一样,过的现代化的生活,这里老百姓让他到城里去也不去了。这就是就地城市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化,就像德国那样。德国是一个城市化很成熟的国家,城市化率已经百分之九十几,但是德国人67%居住在5-10万人的小城镇里,德国人讨厌大城市,在这里上班可以步行上下班,这个地方适合人居住。我们沿海现在长域经济发达的地方就在走这种格局。未来中国城市化会从这三个层面同步展开。

这三个层面对城市化都需要用现代的交通工具把它们连接起来,把大大小小的城市连接起来。现在有一个词叫GOD,就是用交通来引导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如果用高铁把城市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半径150公里的半小时的生产圈和半径300公里的一小时的商务圈,形成若干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把大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高,小城市就业机会少,但是生活成本低这个矛盾解决了,通过快速的轨道交通就可以解决,实现同城化的发展。所以未来10-20年我们城市化每年提高一个1百分点左右,一年一个百分点就是一千多万人,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的基础建设设施投资是十万块钱,一年增加这么多人基建费用就是一万亿。最近克强总理提出了三个一个亿,就是抓紧解决东部地区一亿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市民化,中西部城市再增加吸纳一亿农民工进城,另外现有城市里要抓紧搞好一亿人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抓好这三个一个亿是目前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搞好这些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中全会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上有三大突破,一是承包地可以抵押担保转让,第二宅基地的使用权可以抵押担保转让,第三城市的集体建设用地,城市郊区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这三个突破就像是我们三中全会决定了送给了农民三个大红包。第一个红包很大,第二个红包也很大,按照重庆宅基地转让的经验,一亩20万,现在农村宅基地17万平方公里,一亩宅基地价值50万亿元,依托宅基地可以抵押担保转让,农民工到城里买个房子租个房子就有条件了,把农村宅基地转让出去就有钱了。现在我们农民工有2.6亿,留守儿童6千万,留守妇女46000万,留守老人4000万,加在一起超过4亿人,他们的中国梦就是全家团圆梦。我们现在搞群众路线教育,帮助这4亿人早日实现全家同居的梦想应当成为我们群众路线教育迫切的任务。

第三个问题就是努力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是一个持久不筛的支柱产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吃穿用的消费,住行,文化教育消费可以封顶,但是唯有居住水平提高而带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不封顶的。前几年我到荷兰考察,它的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都饱和了,但是只有房地产投资每年增加非常旺盛,房地产投资占荷兰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50%,因为收入水平提高居住条件可以不断改善。所以房地产业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间还是处在一个旺盛发展的阶段,应当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持久不衰的支柱产业。当前房地产发展应该向下拓展,发展绿色建筑。

去年年初国办发了一号文,就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采用工厂化的方式来盖房子,用新型建筑材料盖节能住宅。这个是大有潜力可挖,昨天下午我参加了一个会,有一个人发明一种涂料,那个涂料可以全反射,用这种涂料把室内外涂一遍,温度可以2-3度,冬天温度能提高2-3,夏天可以降低2-3,如果采用保温材料,新型材料,节能的住宅,绿色的建筑,节能的效果会大大提高,舒适度也大大提高。所以我们搞建筑业的一定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推广先进的施工工艺,为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房地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谢谢。

主办单位
联合主办
独家技术支持
战略合作伙伴
首席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