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访谈(上):中国可能出现滞涨格局
导语:

2008年经济会如何走?通胀会不会持续?经济会不会下滑?货币政策该如何调整?我们财政政策该补贴什么样的人群?就此经济观察报记者孙健芳采访了中国宏观经济协会秘书长王建先生。

为什么大家对宏观经济认识出现分歧?

经济观察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也谈到我们经济过热的问题。但你从去年就开始说经济在下滑,而且你应用的指标里有一个投资先行的指标——新建项目增长率。

王建:对。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

王建:首先,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从去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出现分歧了。但是今年以来,我看双防的说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去年讲双防,讲的是防过热、防通胀,实际上是一防,都是防过热。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说“双防”实际上是防过热和防过冷,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受到关注。

我强调的一点是,中国除了外生性的需求紧缩因素外,我们内生性紧缩力度也是重要的一个因素。从经济增长的理论上来说,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都是由投资引起的,而不是因为消费引起的。

当然,如果是一个小经济体,它可以因为外生的因素而引发经济的增长,比如说贸易的因素。但是对于大经济体来说呢,如果出现大的波动,肯定是由于内生引起的,而投资的变化就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带来的,任何投资都有周期。如果很多投资在同一个时期发生,大家的投资方向又比较一致,投资周期就趋向于一致了。

实际上,投资周期带来了一个繁荣期,当投资周期即将过去,那一定是供求的形势发生了改变。

每个投资周期刚开始的时候,投资需求都是很大的,但是相对于那些投资物品的供给来说是不足的,这样,各个产业都会开足了马力,生产产品,那么就会形成所谓的投资乘数,投资一块钱,它会带动一个长长的产业链,形成供给能力,就会把整个经济带动起来,这是所谓的乘数理论。

如果大量的项目同时上马,到同期完工时,投资需求就呈现向下的趋势,投资所形成的供给又上来了,最后的结果是投资所引发的供给就会大于需求,格局就在每个投资周期的末尾一定会出现显著的变化。

经济观察报:我记得你说过,按照五年一个经济周期计算的话,2007年就会差不多到一个末尾。

王建:应该是这样。这一轮投资周期,从2002年下旬开始投资加速,真正出现高峰是03年上半年,投资周期形成的繁荣应该是2007年上半年,从2007年下半年经济就开始从繁荣的顶部往下走了。从高潮到低谷应该是在今年的下半年就应该出现了。

从03年上半年到08年上半年,这是一个大概五年的投资周期,之所以是五年,是因为重工业平均建设周期是五年,从现在地方项目中可以看出,大量新上项目都是重工业,而都是“十一五”中期集中上的,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分析。

另外从统计指标看,最近两年,新上项目平均增长速度是16%。去年前11个月是28%,但是2006年前11个月是3.7%,平均就是16%的增速,即2007年一季度是工业增长速度相对比较高的时期,一季度平均工业速度是18.5%。2006年四季度还是比较低的速度,2007一季度出现高峰,但到200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到低谷阶段。低谷阶段还有一个证明就是新上项目投资,2006年1-10月份的增长速度是3.7%,在本轮投资周期开始时,也就是2003年上半年是70.5%,到了2006年的时候已经是3.7%了,到12月份全年实际上进入到了负增长。2007年年初连续了一个季度的负增长以后,新上项目的控制有所放松开始上升。到了11月份的时候,又回升到了28%。

但是从平均角度上讲,新上项目最近两年平均是16%,我一直在讲,03年上半年是多少?是70.5%,如果已经两年新上项目16%的话,它也就决定了未来两年我们所统计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我们现在也看到,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已经从25%的掉到16%以下。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从数据分析方面看,新建设项目投资增长幅度更加具有意义。

王建:投资完成额是以前新建设项目所确立的那些项目的投资,新上项目的投资是决定未来的项目投资的需求,新的项目投资需求增长速度只有16%,它引领中国经济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呢?

因为我们的投资需求在整个需求份额中占比重是最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总额已占到百分五十几了。如果说消费的分配机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在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扩大消费要作为一个扩大内需的动作,作为一个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消费,他讲了五条,其中有三条实际上都是靠财政的转移支付的,比如连续增加三年离退休的工资、增加政府公务员的工资、对最低收入保障线适当提高。但是,要看财政有多大的力度去解决问题了。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政府职员的工资太低了,而在于企业职工的工资太低了。

现在我们讲要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有三条是财政的,有一条是初次分配的。谈到初次分配,比如,提高职工工资,如果国企还可行,现在民企是主体,纯国企大概10%都到不了。

经济观察报:我看到数据显示,国内民营企业已经达到很大的比例。

王建:是的,如何下指令让这些非国有企业去给职工涨工资?这些年工资在GDP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分配机制发生了变化。分配机制发生变化后,在初次分配中,出现了职工工资被不断压低现象,这是改革的必然产物。因为老板就是追求利润,他们通过压低工资、压低成本来保证他的企业竞争力的。

所以,初次分配方面我们改变不了,那么就落在怎么能够通过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从富人那儿把钱收来,然后转移给低收入的人,这种体系的建立,绝对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

经济观察报:那按照你这种判断的话,实际上消费需求是上不去的。

王建: 我的意思就是说,通过扩大消费的政策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不会能够达到、抵消掉内生性投资回落,通过消费把需求给撑起来的效果,至少目前达不到这样的一种水平。

经济观察报:那就是说,按照这种理念的话,我们今年的经济会衰退到比较低的比例。我看了一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8%经济增长率。

王建: 8%的增幅不奇怪。原因在于,我们“十一五”定的就是8%,政府制定目标从来都低,少有超过9%以上的。六五计划大概是7.5%,之后“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都是8%。

经济观察报:我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是,如果中国经济真的保持8%的增幅,或者低于8%,这算不算衰退呢?

王建:那肯定是一个衰退,但是我觉得8%还是可以接受的,对中国经济来说,肯定是一个明显的衰退,但不是一次非常严重的衰退。如果经济跌到7%以下,那是很可怕的,一定会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

经济观察报: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王建:我看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以往投资增速在25%-26%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为10%-11%。但如果投资增幅从20%左右下降到10%左右,按照百分比来说,那差不多掉十个百分点,但投资额减少40%了。实际上也决定了总需求的水平掉40%。

为什么呢?投资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消费消费不可能把需求撑起来,实际上,现阶段我们看到的消费始终是投资和出口的函数,它是受投资和出口带动的,投资和出口提供了增长的需求,那么增长创造了收入,收入转化成消费,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像美国那样,通过扩大内需就可以把我们的需求都撑起来。

所以,如果投资要掉头的话,消费一定掉头,至少它是同比例掉头。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考虑进出口,投资要掉40%的话,作为刚性的消费可能也会掉40%,从现在的12%有可能掉到6%、7%,即使预计9%增速,也不乐观。

当然还不能忽略进出口因素,目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们进出口可能也要下滑。内外需双紧缩,投资掉头带着消费掉头,然后进出口也掉头。所以我们经济增长速度到6%左右水平是完全是有可能的。

如果这样的话,就业问题就会成为大问题。“十一五”期间,是劳动力供给增长的一个小高峰,每年有一千多万劳动力要安排,经济高速增长时,这一千多万都吸纳了还显得不够。导致民工工资还在上涨,甚至出现短缺。但如果经济要一旦停下来呢?那些已经转移到城市的两亿多民工,可能就回不去。在这两亿多民工里大概有三分之一约六千万人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如果他们没有就业机会的话,那是非常麻烦的事。


 

中国可能出现滞涨格局

王建:前几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说,经济生活中四个矛盾在“十一五”中期集中爆发,最后它可能形成各种社会矛盾被激化起来,如果社会矛盾被激化起来,这一时期它又处在一个持续的通胀期,它将出现一个滞胀的格局。

经济观察报:就我个人感觉,去年以来,通胀包括货币因素、供求因素、还包括成本定价因素,我看去年是货币因素占比较大的比例。但是今年的话,比如说供给,原材料上涨,包括国际上定价,国际上定价因素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想问王老师,今年影响CPI的因素是不是发生了一些改变了?

王建:就通胀的问题,现在分歧比较大,有人认为是偶发的,这些人以宋国青为代表。从06年四季度通胀开始露头,国内就有一批学者一直就是认为是偶发性因素,包括央行很多官员也是这么一种认识,他们认为偶发性因素是与猪肉、蓝耳病等有关的,当然这就是偶发了,基于这种判断,他们认为通胀是短期因素。既然短期因素的话,另外就像你刚才讲的流动过剩比较多等等这些因素凑到一块才能把物价抬回来,所以,只要坚定不移的采取货币紧缩方针,物价一定能被打下去。

记者:加息,我看国内很多人认为加息的话就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王建:我很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滞胀?我讲的“滞”的原因就是我刚才讲的,美国的经济泡沫一定要破,等金融泡沫破了以后呢,对我们外需形成一个紧缩,那么我们的投资周期到了尽头,供给能力释放,供求格局发生改变。那也是一个需求量下降的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压着中国经济必然是要往下走的,增长率要下降的。

那么“胀”的因素呢?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增加土地减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带动了食品消费水平上升,食品总需求扩大,但是土地不能增加,单产的提高也很困难,这样的话食品的供求要出现历史性的转变。

我说06年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拐点,它绝对不是说是一个短期性的拐点。原因在于,人口的增长没有尽头,中国人口到2030年大概还要增加快两亿人,未来20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要大幅度提高,从现在两千美元大概要到五千美元。到了五千美元水平时,食品消费开支就更多了。在本轮经济增长高潮出现之前,虽然我们的耕地被占,但是我们的单产水平一直在增加,而且单产水平的提高快于土地下降的水平,单产的提高就保证了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所带来的食品需求。

但现在,这些因素没有了,土地也增加不了了,单产也提高不了了,这样就限制了我们的总产量的提高,你比如说我们粮食产量2007年是到了5.01亿吨了,但是1998年粮食产量就是5.22亿吨粮食。但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人口是涨了九千万,说白了,我们的粮食不增加了。

记者:我自己感受到是不是跟政府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有关系啊,因为像我们老家98年那个时候是种粮食的,但是之后就不种粮食了,主要是农民自己不想种粮食了。

王建:你说的政府是地方政府,那绝对不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一定要保住粮田面积的。但是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增加农民的收入,他当然要提高土地的产收能力了,粮食的产收能力不行的话,他就鼓励你种经济作物。

经济观察报:可以举个例子吗?你当时对哪方面的价格感触比较深刻一些?

王建:06年,食品价格上涨,那时除了猪肉价格以外,粮食价格也上涨,这都是有关系的,粮食是所有农产品价格的核心。原因就是土地少了,单产水平又难以提高,但是需求不断在涨,但供给停住了,价格怎么能不涨?这绝对不是一个短期趋势。虽然有人说是偶发性因素,但这说法绝对是个错误。

经济观察报:现在很多人认为,通胀就是一个货币现象。

王建:我是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如果你说货币因素是一个主要因素,那我们的货币流动性过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这几年一直说,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因素表现为贸易顺差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加,热钱流入的增加,这些因素是导致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吗?大家恐怕不认同吧。

前些年也有流动性过剩,为什么CPI还往下走啊?为什么现在CPI涨起来了?你如果说因素有它就有它,那叫充分必要条件的话是可以的,但货币因素可能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能说没有它就没有它,要没有货币因素的话价格涨不上来,这是肯定的,但是有了货币价格必然涨吗?那就不一定了。但是,有了短缺价格一定会涨,这是充分条件。当市场又有短缺、又有货币供给过多等充分必要条件,价格就很快涨起来了。

经济观察报:国际上价格推动会怎么样呢?

王建:国际因素是与美元泡沫破裂是相关的,美元泡沫破裂导致全球的金融市场都跟着出现一次严重的衰退。原来在股市、债市里边被吸纳的大量国际资本就要出来了,它往哪儿去呢?大宗产品市场就是它的一个大去处。那么,我们就得到这些年期货价格被拉高的原因了。现在铜价已经逼近一吨大概九千美元,现在油价已经到了104美元了,趋势都是在看涨,这就形成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了。

经济观察报:按照这个两个因素的话,今年的通胀还会持续上涨,而另外一方面,经济会直接下滑,最坏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王建:就是滞胀。

经济观察报:这会不会导致经济出现较猛的紧缩,经济下滑初期,可能是一个平滑的曲线,但是它会不会在经过一个交叉点后,导致经济出现一个猛紧缩的现象?

王建:去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繁荣到达最高点,然后就往下走。去年我们的工业生产速度在6月份达到顶峰19.45%,到了11月份、12月份就到了17.3%、17.4%了,从19%掉到17%,掉了两个百分点以上,投资在三季度的时候还是在26%,在这上半年的时候,投资高峰也是出现在6月份大约增长是28%,但是到了年底的时候,1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是19.6%,投资也下来了。

我注意到,新上项目投资也是一条下滑的曲线,将来会是什么呢?如果今年大量的项目在下半年集中释放,之后投资增长不上去,投资会受到进一步的抑制。原因在于,大量的项目上来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产品投放市场,而需求不同,导致所有的产品价格利润都会往下跌,投资人对市场的前景不看好,就不会进一步投资,所以下半年的投资下降的幅度比去年还要多,新上项目肯定比现在掉的还要猛。

同时,美国次贷高峰是在今年6月份,从6月份到3季度这一段是还贷高峰,如果贷款还不了,导致次级贷泡沫破裂。次贷泡沫破会引发金融市场崩溃,美国的购买力会下降,中国的贸易增长率就减少了,这样对我们外部又是一次紧缩。

如果说需求加速下滑,导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加速下滑就在今年下半年。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