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伊莎贝/文 吃早午餐这回事,归根到底是因为大都市生活贫乏——一周忙碌工作,周一转眼到周五,觉得不能不好好补偿自己一下,可是除了吃吃喝喝,也想不出更多的花样,以早午餐的名义,可以把一顿饭拉长到三四个小时,至少这小半天觉得不枉是活着的。
因此之故,我们对于早午餐的期望,不能不大大高于一般的午餐或晚餐。首先是食物,不但要美味,而且决不能是一吃就饱的,比萨、牛排此时都显得十分粗暴无趣,中餐因为要热食,时间上有一种紧迫性,所以也没有西餐理想。能够迁就中西口味又不怕冷掉的,似乎只有五星级酒店的泡泡早午餐。但我个人是最恨自助餐的,奉上香槟也不能改变自助餐的劣根性——量大于质,虚假繁荣,装有品装奢华,其实暴露人性的贪婪与短视——这种早午餐吃起来比上班还累。唯一我能接受的自助,是有些意大利餐厅头盘自助+主菜单点的形式。因为意大利菜里有很多美味的冷菜,蛮好每样都尝一点点。上海的几家地中海餐厅都有这种形式的早午餐,北京好象就只有Ristorante Sadler一家有,但我实在不喜欢前门23号那个鬼气森森的地方,轻易不愿往那里去。
理想的早午餐食物,似乎还是意大利菜、西班牙菜等地中海式的,食材新鲜自然,浸着橄榄油亮晶晶的,在阳光下很诱人,相比之下,法国菜就太累人。这又说到早午餐的另一要素,最好是晒得到太阳——全户外地坐在外面,或半户外地坐在玻璃天棚下——有种“微小的度假感”。中餐厅或五星级酒店很少有能满足这一点的,除了北京柏悦和丽兹·卡尔顿等极少数酒店。同在三里屯那里花园的小楼,也是做得不错的西班牙菜,Migas因为不朝向阳光走廊,就硬是没有Agua 和Mosto早午餐的人气旺。其实出自巴赛罗那主厨之手的Migas,比fine dining化了的Agua和融合拉美元素的Mosto更符合我对西班牙菜的印象,装潢也更有现代西班牙风格,艺术化又不失童心。
至于那些菜做得好,但不见天日的餐厅,还是留待平时的晚上去吃罢。
反过来说,如果一家餐厅有宜人的小院或户外区域,日晒得人昏头昏脑飘飘然地,则随便吃点什么都高兴,都不挑剔。三里屯西五街是餐厅一条街,雅典娜希腊菜、为人民服务、Peter Pan、金谷仓都开了好多年,在北京实在难得。食物真有那么好?不见得,但周末家家户外都坐满了吃早午餐的一家大小,看上去每个人都在享受生活——也许只是阳光下的错觉。
在北京,还有一种能坐在院子里吃的,另类一点的早午餐,就是云南菜。从早几年的大里院子,到现在的滇来滇去,坐在简陋的小院里,能把云南菜吃出地中海味道来。这类餐厅唯一是对酒水不能有要求,如果不想喝米酒,最好自己拎一瓶冰得透凉的普罗旺斯桃红去,也实在适合又热又脏又漫长的北京夏天。
夏天来了总归是高兴的事,至少可以抓住每个周末去吃顿户外早午餐——可怜的都市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