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714
导语:李昌奎案 邯山区长抑郁自杀 京沪高铁 院士“情妇门” 人口问题

李昌奎案

司法有司法的逻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有时可能是错误的。在司法威望很高的民主法治健全的国家,这种冲突几乎不影响司法判决,最后判决反而可能引领公众的某些观念。而在司法威望不高,社会暴戾气息很重的中国,李昌奎案就成了法律精英和大众的一场恶战。
                                                                                                     ——《经济观察网》

审判,是法律的实现,要让公众看到正义的运行。如果不能以理服人,缺乏公众认同,那么再如何展现“先进”理念的判决,也不可能成为法治的标杆。
                                                                                                    ——《东方早报》

与迟来的正义相比,恐怕这位副院长所说“未来的正义”,只会让人们觉得有更多的不正义。“10年后成为标杆典型”,这多么像是一个正义的空头支票啊。当正义成为未来预期,法律又如何为现实负责?
                                                                                                    ——《珠江晚报》

任何判决都是个案判决,法官并要为法律负责,而不是也不能为历史作判决。法官不是立法者,案件审判也不是为了树立丰碑,审判结果是不是10年后的标杆、典型,并不在审案的考虑范围。对于司法者或法律实践者来说,创造历史的冲动反而需要警惕。
                                                                                                    ——《长江日报》

如果说,不能以公众狂欢的方式来判处一个人死刑,那么故意与民意相左,以刻意制造不迎合公众的方式进行审判就是保持公正独立吗?其实,这倒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为舆论所扰。
                                                                                                    ——《广州日报》

在死刑明载于刑法,被告人又具有判处死刑的法定情节的语境中,一旦改判死缓,司法者必须指示一条足够清晰的法律逻辑,给出足够明确的法律理由。如果不以此图之,却转而回避具体的语境,哪怕持论再高,也终究是言不及义。
                                                                                                    ——《南方都市报》

民众整体的情绪是无法统计的,有冷静的,也有狂热的,有理智的,也有冲动的,这些都不影响法院理智的向公众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判?仁者爱人,为什么法院爱李昌奎,不爱药家鑫?
                                                                                                    ——《凤凰网》

邯山区长抑郁自杀

从来没有听说哪个领导干部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下岗,而一有官员自杀却多半是因为精神病。可以断言,肯定还有很多像张海忠这样患有严重精神性疾病的干部坐在领导岗位上,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珠江晚报》

既然以“抑郁死”为张海忠死亡画上了句号,那么其背后的拆迁猜疑调查,自然永远不会再被提及。而这恰恰是张海忠之死的最大疑点。
                                                                                                    ——《现代快报》

无论对死因怎样理解,对张海忠之死几乎没人表示同情;被杀也好,自杀也罢,只因他是一名官员,是一个负责拆迁的官员,作为拆迁先进分子的官员——— 于是,被杀成了最应该、最合理的“公众想象”,而自杀,就有点“败大伙的兴”。
                                                                                                    ——《南方都市报》

自杀官员大多有“抑郁症”不假,但“抑郁症”不是官员自杀的代名词,“躲猫猫”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希望有关方面一定要弄清楚自杀官员的“抑郁症”是怎样患上的,这才是揭开官员自杀真相的关键所在。
                                                                                                    ——《广州日报》

张海忠的自杀,在让其家人悲伤的同时,也让中国执政党和政府面临极大尴尬,甚至,此事更让全国各地的官员产生另类的尴尬和兔死狐悲之感。
                                                                                                    ——《FT中文网》

京沪高铁

高铁要走“高端”,服务向航空业看齐,需要学习的绝不是招收一批外表靓丽养眼、赛过空姐的“高姐”,更要避免国内航空公司在误点后屡屡出现的漠视旅客的不便和痛苦、为满足正点率而宁将旅客关进机舱等引发不满情绪的做法,真正做到心中有乘客,才是根本。
                                                                                                    ——《京华时报》

人们对高铁安全感到担忧,更多并非反对高铁项目,而在于此前铁路管理部门没有正面回应舆论,使得大把烧纳税人钱的高铁项目变得神秘兮兮。大家都有机会乘坐高铁,可除了乖乖掏钱,人们却无从更多地接触和了解高铁项目。
                                                                                                    ——《上海商报》

对刚刚运行的京沪高铁来说,完全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出问题之后,能否通过周全的补救措施“化险为夷”。
                                                                                                    ——《新京报》

现在中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了,但工程质量却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相形之下,就显得有些尴尬:一方面是“领先世界”的技术,一方面是高铁车站建筑质量不过关,车站与高铁技术不匹配。
                                                                                                    ——《华西都市报》

“开通不到半月故障频发”只是面子上的小问题,而“故障后的安全警告”才是铁路部门须重视的大问题。
                                                                                                    ——《重庆时报》

高铁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高铁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
                                                                                                    ——《时代周报》

工程建设必须尊重科学规律。不错,工程建设首先要遵循的就是科学规律,而不是长官意志和所谓的大局,为了工程安全,宁可牺牲掉一些速度,宁可失去一些可以拿来炫耀的表面政绩,这才是工程建设的准则。
                                                                                                    ——《齐鲁晚报》

院士“情妇门”

人们难免犯错误,但既然我们声称是一个法治的社会,那就应该按照成文的法律或规定来对一个人的错误加以惩处,而不能感情用事,凭借个人或者集体的好恶去决定一个个体的命运。否则,一个法无定法、完全靠易怒的民意或爱拍脑袋的领导决定生杀大权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
                                                                                                    ——《经济观察网》

候选院士“情妇门”毕竟不是“家务事”,不是一般的“家丑”,而事关婚姻道德、学界公德以及纳税人的知情监督权,岂能听之任之。
                                                                                                    ——《广州日报》

“不可能查清每笔科研经费的去向”,这只是能力及可操作性问题;而“没必要查清每笔科研经费的去向”,这就涉及是否愿意接受公众监督的问题了。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中国青年报》

人口问题

现行生育政策虽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要求,但其核心是独生子女政策。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就是坚持独生子女政策,而所说的完善则是指减少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人口比例。所以,“坚持和完善”可以理解为生育政策上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经济观察网》

在讨论是否应该“放开二胎”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取消计划生育而不是放开二胎。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何况,放开二胎并非完全的正义,自主生育才是完全的正义。
                                                                                                    ——《南方都市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