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与阿桑奇的不同命运
导语:两者同为澳大利亚人,都做了规则之外的事情,却遭遇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不能不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晓晖 默多克与阿桑奇,两者同为澳大利亚人,都做了规则之外的事情,却遭遇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不能不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前者伸出自己庞大的新闻集团的触角,监听电话,贿买警察,雇佣私家侦探,大规模窃取私人信息,英国警方已经对默多克旗下报纸的非法窃听行为进行调查;后者建立了一个“维基泄密”组织,坚信政客们制造的阴谋会随着信息的完全透明而消散于无形,并以此为政治纲领,通过黑客等技术手段,获取政府的秘密,将之公布于众,恼怒的政客们对阿桑奇发布全球通缉令。

两者有相同之处:他们建立起的跨国组织都在刺探那些秘闻;其获取信息的手段是一样的,既违反社会的一般规则,也违反所在国家的法律。

在新闻自由或者信息自由的道路上,默多克确实做得有些过头。他的新闻集团旗下拥有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丑闻案发,最终关闭。在此之前,《世界新闻报》一直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周末小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半由这张报纸所提供。

新闻集团竟然窃取到英国皇室和首相的私人信息,并窃听他们的电话,不得不令人惊叹默多克的能量和英国社会对新闻媒体的毫无约束。

对于《世界新闻报》窃取名人政客乃至普通人隐私的行为,舆论表示鄙夷。在多数人眼里,虽然默多克凭借其强大的媒体帝国,被英国媒体列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50人,但他终究是个泛着铜臭味、追逐私利的商人,窃取他人隐私是为了让自己的报纸更好卖。

比他年轻40岁的阿桑奇是个异类,他在伦敦也受到记者闪光灯的追逐。

尽管当时他因为性侵指控被捕,但舆论同情他,并且支持他继续他的事业——同一个又一个的国家政权相抵抗,并且坚持不懈地公开他们列为绝密的隐私。在获取机密信息的手段上,阿桑奇并不亚于默多克,他建立了广泛的黑客组织,成功地潜入外国政府机密信息的禁地。

除了政客之外,几乎无人指责阿桑奇的行为,大众甚至将阿桑奇视为追寻信息自由的英雄。

阿桑奇将自己所创建的维基泄密网站列入媒体行业。默多克毕生也都在从事新闻业,他太熟悉这个行业的特性,也十分清楚大众的口味,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和刺激。

因为人们总是抱怨对政府知道的不够多,于是默多克同意报社雇佣私人侦探寻找那些隐私和真相;与此同时,阿桑奇率领其庞大的组织开始寻找关于政府的一个又一个秘密。

两者同样遭遇困境。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被公众所诟病;阿桑奇受到政权的打压。

表面上看,默多克失去了民心,但他的媒体帝国仍然强大,他拥有的话语权令历届英国首相都对他十分小心翼翼。阿桑奇虽然获得民意,但他其实很羸弱,他建立的组织始终无法获得政权的尊重,无法像默多克那样,对大多数雄心勃勃的政客们施加影响。

默多克在舆论上输了,但他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巨头,我们可以义愤填膺地站出来大声指责他,但无人能够撼动他的根基;而阿桑奇,在喧嚣过后,仍然是一副孤胆侠客的模样,随时可能被特工暗杀于这个世界上某个荒凉的角落。

不过,生为澳大利亚人,阿桑奇的命运还不算很坏,他还有抗争的机会。不是所有国家都能产生默多克或阿桑奇这样的标志性新闻人物。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