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不是民众乐于“扒粪”,而是利益粪坑所散发出来的腐臭已经严重侵蚀到民众的生活,与其说是“扒粪”不如说是“除臭”。在这种焦虑心态的推动下,这股“除臭运动”除了扒向故宫,已然有推向整个公共领域的趋势。
——《青年时报》
有错是大家的,有损失是社会的,即便出现天大的问题,官位总是稳如泰山,无法撼动。这样的“好事”,在当今文明世界,恐怕少有。这不仅是对政治文明的羞辱,也不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更不利于惩恶扬善和培育良好的官场生态。
——《中国青年报》
在某种意义上,故宫代表了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水平和形象。故宫频频卷入丑闻,绝非故宫的“家事”,也不是故宫所在地北京的事,实乃国家之事。
——《京华时报》
公众对故宫博物院存在着很深的疑虑情绪,而故宫博物院重建社会信任的工作似乎并没有开始。如果故宫博物院对媒体的拷问只会自说自话,而且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那就有必要从外部推动它进行一场严肃的“修复和除尘”。
——《北京青年报》
伦敦骚乱
大部份参与骚乱的人都处于一种与社会割裂的状态中。首先他们生活在贫困家庭,没有文化也看不到未来,对于他们来说,参与骚乱不需要担心会失去什么,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可以失去,自然更不用担心未来。
——《经济观察网》
不论是愤怒还是绝望,当它成为一种普遍的情绪,那么要找到一个出口总是容易的。在这种情境下,没有谁是别有用心的人,没有谁是不明真相的群众,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利益相关者。
——《重庆时报》
黑莓充其量只是英国骚乱事件信息的传播载体,正方也好、反方也罢,都应更多从骚乱的社会根源上下功夫,而不应执着于一个既可载舟、亦可覆舟,本身并无任何倾向性的“信使”。
——《南方都市报》
与其说,是种族问题导致了此次大规模骚乱,不如说,是经济、财政、人口问题,催生了这场悲剧。种族问题,只不过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人们感到无奈时,总是习惯于把指责引向社区内的新来者。但是,骚乱不会导致多元文化的中止。
——《北京青年报》
昆明“艳照门”
强权意味着专断,专断意味着自我孤立,自我孤立意味着随时可能走向灭亡。与权力紧密结合既可以给企业带来所谓发展机遇,也可能让企业随时面临灭顶之灾。多少风光一时的企业,不就是因为权力靠山倒塌,也随着化为云烟了吗?
——《经济观察网》
作为当事人,断然否认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是一种本能;但作为当事人所在的官方,如果不是建立在掌握确凿事实的基础上,却不应该轻易地断然否认什么。但在许多事情上我们都看到,要么草率地定个调子,要么急着与当事人撇清关系,要么明显地摆出“护短”的架势。演变到最后,无异于扇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南方日报》
在目前我国的法律中,公然藐视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聚集男女多人集体进行淫乱,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对此都应该是明知的。“被勾引”显然不是“成副处长”道德堕落和精神空虚的托辞。
——《南方都市报》
官员“艳照门”不能在“全国罕见”中淡化处理。就算“全国罕见”,成建军也不可能全无责任。相关部门也不能只让公众看到其中一面,而对另一面“捂盖子”。如果“捂盖子”成功,则这种厚此薄彼的行为,才真正是“全国罕见”。
——《中国青年报》
坏人为何偏偏“物色”成某而不是其他百姓参与聚众淫乱、并进行敲诈勒索?显然,他们看重的是其手中的权力及其含金量。反过来,成某主动寻觅交友网站、参与聚众淫乱,内在驱动力其实也不仅是荷尔蒙,更是其权力身份。岂不闻“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广州日报》
政府公信力要聪明地独立于官员私德之外。因为珍贵又脆弱的公信力好比鸡蛋,官员艳照不过是退潮后裸泳的石头。非要将两者捆绑一起,以公信力为官员私德作保,结果就是拿鸡蛋碰石头:石头臭硬,鸡蛋不保。
——《成都商报》
大连PX项目
PX并不可怕,有保护伞撑腰的PX才可怕,所谓的被厦门驱逐,其实是个绝妙的讽刺。它何尝被驱逐,而是一直逍遥于利益寻租下的社会飞地,哪怕它创造的每一元GDP,都沾满了对环境和民众权益的腐蚀味道。
——《南方都市报》
若不是那场“梅花”揭开了PX项目的盖头,我们还会有追问大连PX项目悬疑的契机吗?福佳大化紧张什么?坍塌的防波堤背后又是什么?需要反思的永远不是那一个个尘埃落定的结果,而是跌宕多姿的博弈程序。
——《中国青年报》
一场意外的暴雨,冲垮的不只是两处防波堤,还冲出了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藏在深闺的隐秘;记者被殴,受伤的不只是记者权益,还“一不小心”暴露出大连民众的知情权、健康权受到了潜在侵害。
——《京华时报》
如果领导出于公心,无条件支持福佳大化PX项目落户现址。这属于决策失误,而且违反决策程序,则领导必须承担领导责任、失职渎职的责任;如果是官员收了钱、乱办事,明知项目选址错误,偏要“成人之错”,则属权钱交易,有关腐败者就应被追责。
——《华西都市报》
官员“假免职”
官员被问责后并不意味着复出无望,但必须依法复出,而不该如此随意。公权力部门不把问责当回事,就不可能指望公众理性对待问责官员。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