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辽宁养老金改革受挫 十年重回原点
2011-08-15 17:0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黎然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的改革,在蹒跚十年之后,最终走过了一个轮回。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黎然 每月的22日,辽宁东港复员老兵于杰都会去当地的商业银行,领取自己的养老金。自2011年退休以来,这一天让他既欣慰又纠结。

老有所养的梦想没有空悬,但每月仅仅360元的养老金,使得于杰略有不解,他说这跟去年同期相比,养老金几乎少了一半。

东港市劳动局副书记宋书鑫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是从2011年1月1日起,整个辽宁实施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所致,但现在已经做了“调高”。

可事实上,这样的“调高”尚不明显。从年初到现在,当地八个多月的养老金缩水风波,使退休人员对于社保政策的信任危机,持续加码。

记者在大连、鞍山、本溪、铁岭等多个县市采访得知,在这养老金缩水的背后,是不断累积的社保资金压力以及严重的缺口。

去年有消息指出,辽宁的养老金缺口高达170亿元,但据知情者向记者称,现在的缺口已经逼近200亿元。如今,辽宁各地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资金来支付养老金。

2001年始,辽宁成为我国首个“做实”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但是10年后,为了纾解社保资金压力而动用个人账户的无奈之举,亦使进行的改革回归原点。

但这绝非孤例,今年以来,包括山东、四川等在内的多地都在遭遇养老金大幅缩水的困顿现实,“东拼西凑”的支付模式带来的养老制度隐忧,早已危机四伏。

社保专家呼吁,养老制度亟待改革,不然不出五年,全国都将陷入“缩水”窘境。

过渡期满

由养老金缩水带来的恐慌情绪,业已蔓延数月。如于杰一样在今年退休的这部分人,在辽宁不在少数,仅丹东地区就有近2000人受此影响。

丹东市退休人员陈志,于今年7月份退休,他说他们同时代的人负担很重,“上有老,下有小,终于熬到退休想着歇歇了,可养老金降到300多块了。”

这和2010年丹东市低保金发放标准的315元,基本相近。记者注意到,此种情况不单丹东独有,整个辽宁下辖县市都在上演。

尚未退休的企业职工,也提前忧心于未来的养老成为问题,同样开始逐级向上表达诉求。

巨大的压力之下,辽宁省人社部门于今年5月在本溪市召开会议,研究养老金缩水的情况,此后形成了辽人社函[2011]79号文件。

记者在该文件中看到,“从今年开始,新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不再实行新老办法对比,造成2011年一部分退休人员比上年同条件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大幅下降。”

这种新老办法对比的发放方式肇始于2005年。该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业界称之为国务院38号文。

以做实个人账户和改革不合理计发方式而出台的这个文件,规定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

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改变了以往不论缴费年限长短,只要缴满15年就按同一方式支付养老金,而是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满15年后,每超出一年多发1%,上不封顶,多缴多得。

文件称,本决定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为此,辽宁省制定了5年的过渡期(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退休的人员,按照新老办法对比计发养老金,执行“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意即若在新、老两种办法计算过程中,如新办法的数额低于老办法,其差额部分予以补齐。如新办法的数额高于老办法,按新办法计发。

在此期间,退休人员如按新办法计算的月养老金,达不到本市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40%的,由财政补齐至40%,另外可享受比例不同的过渡性养老金补贴。

及至2011年1月1日过渡期结束,各类补贴以及过渡性养老金不再发放,以此为分水岭,年前与年后退休人员的待遇相差悬殊。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辽宁的这种情况,早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设置5年过渡期,暴露了地方政府的短视眼光。

借支个人账户

针对这样的缩水情况,辽宁省不得不将5年过渡期延长,但具体延长多少,文件没有给出答案。

目前,做出延长过渡期的决定陆续下发辽宁各地,于杰也听闻养老金又调整到原有的水平,他把希望寄托在了8月22日这天。

过渡期的延长,让各地的养老金压力倍增,此前辽宁在新旧办法的交替过程之中,做出仅仅5年的过渡,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制于养老金压力使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实行现收现付制,养老负担在代际之间转移,即在职职工负担退休职工的养老费用。

此后不断逼近的“银发时代”,让退休职工的基数越来越大,在职职工所缴费用很难支付庞大的老龄化社会的养老费用所需。

这种情况尤以辽宁最为典型,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其转型振兴的过程之中,留下了大量的下岗工人以及离退休人员的养老负担。

为了应对这种巨量的养老支付危机,1993年我国开始了现收现付制向个人积累制的转轨,形成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模式,即为“统账结合”。

在1997年,这种模式推向全国,但并没有能够如意实施,原因在于统筹账户的缴费积累不足以发放当期养老金,其缺口还得依靠挪用个人账户基金。

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必将会给未来的养老带来风险。于是2001年国务院同意辽宁省成为首个“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省份。

记者采访得知,在“做实”三年后,由于个人账户资金不能再被挪用,辽宁出现了当期统筹部分的资金不足以发放养老金的实际情况。

为了弥补当期支付形成的支出缺口,彼时,国家和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了缺口部分的75%和25%。自2001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每年定额补助辽宁14.4亿元。

但是此后由于缺口越来越大,这种依靠中央财政维系庞大社保体系运转的模式,显得有心无力,“觊觎”个人账户的念想早就生发。

辽宁多地的社保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两年前辽宁省为应对这种压力,开始“借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当前的养老金。

由此,“做实”个人账户资金的改革,在蹒跚十年之后,最终走过了一个轮回。

记者从去年的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中国养老金的空账规模高达1.3万亿,尽管我国早在13个省开始“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但通过辽宁可以管窥,这种试点与之前的愿景,差之遥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