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823
导语:刑诉法修订 利比亚 《工资条例》难产 李昌奎案再审

刑诉法修订

修订后的律师法在实践中,事实上被未修订的刑诉法所架空了。此番刑诉法修订,理应吸取律师法修订时的教训,尽可能避免“新法刚出台,冲突就出来”。
                                                                                                         ——《新京报》

赋予近亲属拒绝作证的权利,在司法查证上做出小的牺牲和让步,收获的是更重要的人伦精神归复。
                                                                                                        ——《京华时报》

刑诉法二次大修是否应当一并考虑几类基本职业的作证豁免,如医生对其病人涉案的作证豁免,律师对其当事人涉案或另涉他案的作证豁免,等等。引入一项完整的制度,较之“单兵突进”的制度试探,也许更科学,也更经济。
                                                                                                        ——《新闻晨报》

亲亲相隐可能对受害人不公,对司法过程造成不便。但是,与破坏家庭伦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相比,上述不便是可以容忍的。因而,自汉代以来,伴随着儒家理念进入刑律,亲亲相隐成为一项普遍的司法原则。
                                                                                                        ——《南方都市报》

人们在面对这一法律的进步时,似乎习惯性地往“国际化”、“现代化”的方向去寻找理由,却忘记了我们的传统中也有很多可供利用的文化、伦理乃至政治资源。
                                                                                                        ——《广州日报》

国家补偿与刑诉法如何衔接,让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得到同等关注,也是刑诉法修订必须承载的一个命题。
                                                                                                        ——《华西都市报》

亲属的作证特权应当确立,亲属之间的包庇罪应当废除,但“大义灭亲”仍然必须作为“大义”的道德价值而存在。
                                                                                                        ——《扬子晚报》

利比亚

今日的利比亚,没有政治恶斗的本钱。须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受蒙蔽无罪,反戈一击有功。此中蕴含的政治大智慧,发人深省。
                                                                                                        ——《新京报》

文明社会的关键,不是如何上台,而是如何下台,当卡扎菲把反对者逼得无法下台、无法脱身、难以生存的时候,他便已在冥冥之中,堵死了自己未来平安下台、脱身和生存的去路。
                                                                                                        ——《新快报》

卡扎菲在中国也成了一些人表达情绪的“影射靶子”,但这没什么,中国社会早就习惯了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这或许正是中国政治承受力不断扩容的表现。

                                                                                                   ——《环球时报》

《工资条例》难产

缺少劳动者声音、被利益集团“绑架”的《工资条例》,即便出台,又能维护劳动者多少权益?制定《工资条例》,立法者真该好好打捞劳动者“沉默的声音”,挣脱利益集团的绑架。
                                                                                                        ——《广州日报》

要改变立法博弈中的严重失衡局面,就要求《工资条例》的起草工作由“后台操作”走向“前台交锋”,这不仅能够充分保证广大劳动者说话发声,而且也能将各类企业代言人的意见和诉求见见光、杀杀毒,让全社会判断到底谁在背后胡搅蛮缠。
                                                                                                        ——《中国青年报》

成熟的劳动者、不缺位的执行力、公平的就业机制、对等的劳资关系,这是我们期待《工资条例》的大前提。
                                                                                                        ——《青年时报》

问题是劳动者的要求是什么?他们的道理又在哪里?劳动者不可能等待企业方,等他们钱赚够了再点头同意,给个稍稍体面些的工资。
                                                                                                        ——《新闻晨报》

李昌奎案再审

李昌奎的死,可能是民意所归,但这不意味着“民意的胜利”,舆论监督应该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有权监督司法,但无权替法院行使审判权。
                                                                                                        ——《东方早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