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921
导语:考试泄题 公租房 “死囚复活案” 临时工女警发飙

考试泄题

某种程度上讲,那些直接将考题泄露出来的人处于利益链的高端,唯有将他们与“枪手”、培训班一网打尽,才能真正斩断这一利益链。
                                                                                                               ——《新京报》

既然考试前、考试期间,已经出现“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叫卖此次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答案”,考试组织者为何未予及时查处?如果此次注册会计师考试泄题事件属实,不光是倒卖试题答案的不法分子应受到法律制裁,考试组织者、监管者也应承担相应责任,至少难辞不作为之咎。
                                                                                                               ——《北京青年报》

公租房

公租房的流动频率,是政府可以密切关注并加以研究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如果租户动辄住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房价太高,普通民众无力购买。公租房的流动频率,可视作观察房价高低的晴雨表。
                                                                                                               ——《京华时报》

在实际分配时,可以考虑将公共租赁房作为解决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和新就业无房职工的主要途径,而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作为本地户籍的中等收入偏下以及低收入家庭的主要保障品种,使得公租房真正成为打破户籍限制的一个突破口。
                                                                                                               ——《马光远》

这种过于严苛的“稳定就业”条件,显然既不利于“外来工申请公租房”的充分落实,也仍在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基于户籍的就业歧视。
                                                                                                               ——《华西都市报》

受户籍等诸多因素限制,让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去公平竞争公租房这块有限的福利“蛋糕”,显然是不现实的。城镇居民都“吃不饱”,拿什么去给农民工分一杯羹?
                                                                                                               ——《广州日报》

“死囚复活案”

谜案有时并非就是无解的谜语,统观整个案件的发展过程,能够让人信服的就是,这是一起葫芦官判出的葫芦案。太多明显存在的程序瑕疵,以及没能贯彻的“疑罪从无”原则,只能说明在畸形的考核标准高压下,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下,监管机制与程序形同虚设。
                                                                                                               ——《华西都市报》

刑诉法修正案中的“可不通知家属实施逮捕”条款如果入律,将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吕天喜与“田曐”之间的穿越;而阻止“沉默权”入律,则有可能导致更多的生死唐建敏之间的穿越。
                                                                                                               ——《光明网》

在张文华案中,为何张冒用他人姓名走完了整个刑事诉讼流程也没被发现?张文华并不是“顶包者”,但如果真有顶包者前来冒名受罚,公安司法机关又如何保证在执行死刑之前能够发现顶包的事实?
                                                                                                               ——《南方都市报》

临时工女警发飙

蒋某有编制也好,聘用关系也好,都是建立了劳动关系,所办理的公事都属于职务行为。修水县公安局的官方通报,特地说明蒋某为“聘用人员”,与其说是给自己撇清干系,不如说是透露了其对“临时工”的歧视。
                                                                                                               ——《东方早报》

退一步讲,假若惹事的真是单位的“临时工”,这个部门能免责吗?让老百姓来辨认员工身份,规避“恶劣员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失职。
                                                                                                                ——《齐鲁晚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