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高频飘高将成常态
导语:若经验规律依然有效的话,单纯从时间间隔来衡量,那么此轮通胀应该进入到有所缓解的阶段,但随后而来的是否就是对于通胀的心安呢?

经济观察报 张涛/文 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是于1992年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的,而中国的短缺经济状态也是在1993年以后才出现转折的,所以对于中国真正的市场经济运行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余年间,大致观察这期间中国的物价走势,与三次经济危机相伴(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灭危机和2008年次贷危机),中国先后出现过3次通缩,即CPI同比涨幅出现为负增长,而将这三次通缩归纳起来,近乎可以得出一条经验规律:CPI同比涨幅从谷底到谷峰的间隔大致为24-29个月,但落差却在不断提升。例如,最近这一次通缩,从谷底2009年7月的-1.8%,至谷峰2011年7月的6.5%,历时25个月,但涨幅落差已经升至8.3%。而若该经验规律依然有效的话,单纯从时间间隔来衡量,那么此轮通胀应该进入到有所缓解的阶段,但随后而来的是否就是对于通胀的心安呢?

为了更好的探求中国长期的通胀走势,笔者观察了2001年至2010年间CPI的各项分项指数,通过计算居民消费端各类商品的绝对涨幅发现:

十年间居民在食和居方面受通胀的影响最明显。以2000年12月份的物价指数为基数,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整体通胀物价水平增加了28.27%(以CPI指数来衡量),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了81.51%,居住价格上涨了38.81%,衣着类价格下跌了11.9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水平下跌9.99%。

同期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食品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37.94%降至2010年的34.99%;交通和通讯类支出的比重由8.61%升至15.52%;而衣着类支出和居住类支出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0%左右。

上述两组数据反映出,十余年来中国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行的问题解决得最好,该类支出增加,而价格水平下降,表明居民在行方面的福利是改善了;其次是衣的问题,支出比重变化不大,价格水平下降;而居民在行和衣两个方面福利的改善,和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铁路、公路建设以及纺织业出口的高增长大致能够对接上;相应居民在食和居两个方面的相对恶化,这又与近年来高房价和食品价格几次快速上涨能够呼应。可是说10年来中国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通胀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经济10年来的一个写照,反映了10年间政府的资源配置意图,和随之而来经济结构的变化结果。

中国决策层已经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明确经济增速降至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4%。

在上述这些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之下,中国的通胀又会是怎样的走势呢?

首先,人口红利的消失,势必会抬升未来物价涨幅的长期平均水平。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红利已在2010年出现下行拐点、扶养比则也将于2015年出现上行拐点,而自2000年开始,中国的城镇化率就进入到相对快速提升的阶段。

上述三个拐点的出现,意味着支撑中国多年的低成本劳动力、低水平的城市服务的两个因素出现了根本性变化,除非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一次出现跃升,否则直接的结果必然是抬升通胀的中枢,而笔者估算的中国核心CPI在此次危机以来持续处于上升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核心CPI基本在3%以上,并且稳步上升,9月份已经升至3.3%(2001年至今,中国核心CPI的平均水平为1%),此现象是自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

其次,全球反危机的货币干预,加重“过多货币追逐有限商品”的局面。除了未来通胀中枢的抬升之外,此次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普遍实施货币干预,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在2010年明确了货币政策向稳健的转向,并且实施为期18个月“一月一调准,两月一加息”的密集式紧缩调控,中国的货币供给占GDP的比重依然是全球较高的水平,2010年 M2/GDP已经升至182%,危机以来该比重提升了近30%左右,央行的资产规模也较2007年扩张了167%;同时占全球经济总量约50%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央行更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自危机以来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分别扩张了 327%、151%和125%。

内外货币环境的宽松,如果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的人口红利大国给予抵消的话,那么“过多货币追逐有限商品”的局面必定在相当长时期内加重。

第三,就业问题的解决,也迫使未来需要提高通胀的容忍度。虽然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已现,但在地区差异、收入差异和城镇化提升的多重压力,就业问题(包括职业变换)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据笔者观察1992至今的经济数据发现,表明通胀和失业取舍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确实存在。鉴于中国失业数据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采取以中国GDP实际的倒数来取代实际失业率,数据显示:从2010年三季度以来的,在实现就业稳定的目标下,需要对通胀更高的容忍度。

当然除了上述这三个方面之外,包括中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经济发展能耗的降低要求、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的继续推进等因素,也将从结构上推高未来中国通胀。笔者预计未来5年,中国通胀的平均水平可能会在5.5%左右,要高于此前的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同时经济增速则会出现明显的回落,预计未来5年中国经济增速会回落至8%附近。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