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能激活日本经济吗?
导语:如果安倍不能在经济创新方面取得进展,CPI即便达到2%也无法“激活”日本经济,只能制造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使长期利率上升,而无益于长期增长机制的形成。

经济观察报 孙兴杰/文 12月16日,下野三年之久的自民党重新赢得了大选,总裁安倍晋三即将上任首相,而在上任之前便与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进行了单独会谈,主题便是将CPI从1%提高到2%,以期振兴日本经济。2012年日本经济与“欧猪国家”一样衰退,选民已经无法容忍民主党的无能,而将选票投给了自民党。安倍晋三要避免“走马灯”的命运,就必须提振日本经济。

大选之后,日本央行12月20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扩大货币宽松的政策,将购买国债等资产的基金增加10万亿,总额至101万亿日元。这也是对安倍晋三新经济政策响应,新首相上任之后将拆除量化宽松的堤坝,释放流动性。

其实,安倍晋三的政策并不新鲜,当人们关注美联储频频量化宽松的时候,忽视了日本央行才是量化宽松的始作俑者。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经济便处于慢速甚至失速状态之中。按照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通过释放流动性,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是日本央行早就将利率降至零,经济增长还是没有起色。任何理论都是有限度的,凯恩斯主义也不能包治百病,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当就业不充分,而价格水平一定的时候,增加货币供给才会激活生产要素,从而让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重新点火。否则,释放流动性就是制造通货膨胀,然而,“日本病”似乎并非周期性的衰退,更像得了结构性的慢性病。

经济增长率往往取决于劳动力增长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而与货币供给没有必然的联系。日本经济增长1990年代熄火也非偶然,彼时,日本劳动力供给开始下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一个支柱变得虚弱起来。此外,日本僵化的雇佣制度使年轻劳动力很难有上升的渠道,成为漂泊者,创新的激情被窒息。不少日本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病是长期潜在增长机制出现了病变,金融、财政手段很难治本。在近期对日本企业家进行的调查,最受关注的是日本经济的成长机制,其次才是日元升值问题。换言之,日本企业界也意识到单纯释放流动性无法解决日本产业升级的问题。

真实的经济增长需要剔除价格的泡沫,因此,在信用货币时代,央行必须具有独立性,否则就会为政客的选举利益所左右。安倍晋三威胁日本央行,如果不能实行量化宽松,那么就要修改法律,以迫使央行从命。安倍晋三在担任官房长官时就非常关注日本的CPI,并以此作为拯救日本经济的利器,因此,自民党的胜选让证券市场欢呼雀跃,日经指数大涨,这说明一个严重的问题:日本央行释放出的货币将主要流向股市、债券市场,在金融系统内循环,可能无法“刺激”到实体经济。

当利率为零的时候,国债相当于货币,安倍晋三让日本央行购买建设国债,就是在“撒钱”,问题的关键是,“生出”的钱将流向何方,这是首相和央行行长都无法主宰的。白川方明2009年时曾说,“表面来看是流动性不足,但实质上是资本不足的问题,在危机爆发时期,很难辨清,何种程度为流动性问题,何种程度为偿还能力问题。”生产不振,偿还能力低,资本需求不旺,利率压低,虽然名义利率已经降为零,但是实际利率为正,因为CPI为负。提高CPI,变相压低实际利率,从而刺激经济。这就是安倍晋三拯救日本经济的逻辑所在。

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在19世纪提出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自然利率对于商品价格是中性的,不会引发价格的涨跌,实际利率应该趋近于自然利率,因此,利率不能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2005年以来,日本总人口开始下降,老龄化压低了劳动生产率,伤害了经济增长潜力,如果安倍不能在经济创新方面取得进展,CPI即便达到2%也无法“激活”日本经济,只能制造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使长期利率上升,而无益于长期增长机制的形成。

(作者为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