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国未来投资的乐土
导语:欧元危机带给中国的机会多于威胁。但中国对把握这些机会必须有所准备,既要果断地收购重要的资产,还能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经营管理。

 贾尔斯·钱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数日来,欧洲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令欧债危机最终结局益发清晰,基本可以预见危机后欧洲新经济版图的格局。然而问题是:欧洲新格局对中国的利弊何在?中国将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

要确保欧元体系不垮,德国及欧洲央行需要发行并担保约2万-3万亿的巨额欧元债,欧洲央行可通过印钞来获取担保金。所得收益可以用来帮助那些因向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及西班牙等国放款而元气大伤的各欧洲银行重新融资,并使上述国家得以留在欧元体内,这些银行重组后的资产也将达到约5000亿欧元。此举同时将导致市场抛售弱势欧元国的债券。

可是,发行如此大量欧元债与欧盟合约里明文规定的“概不救助”条款背道而驰。而且,德国已表明不会增加欧元区债务的承付额,以避免其他欧洲国家财政超支的麻烦直接转嫁到自己头上。在欧元体的未来命运明朗之前,中国及其他迅速发展的财政盈余国家将不会考虑援助欧元。此外,意大利国债的收益率于过去几天里已升至7%以上,很显然这个世界第三大债务国不久也将跻身葡萄牙、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的行列,使“PIGS”变成“PIIGS”。意大利如果跨了,就算3万亿欧元也未必能挽救欧元体系。目前欧元区的GDP约为9.2万亿欧元,2011-2013年间约有5.4万亿欧元贷款需要续贷,想要维持欧元这艘巨轮免遭灭顶之灾谈何容易。

根本没有什么救世主,每个国家只能靠自己,考虑部分解体欧元体系的时候到了。让我们看看欧元区内几个经济弱势国家,谁能继续留在欧元体内,谁必须出局。希腊只能出局,无论政府通过何等紧缩措施,其债务之巨已难以偿付,而且有目共睹的是,让希腊政府强迫其人民以大部分的GDP来偿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样,意大利也很难实行必要的紧缩措施来履行其偿债义务;不过,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各国均已做出削减开支的痛苦选择。它们也许有可能继续留在欧元体内,但前途仍然未卜。最终脱离欧元体的国家,需要重新恢复本国货币,但其币值对欧元以及其他主要货币至少要贬值50%,外债则相应增加50%,并使其国内资产值以同样比例递减。脱离欧元体的国家也将因此而获得生机,新的资金会因国内廉价资产的吸引而开始流入,出口则因产品价格下降而大幅增加。

PIIGS五国脱离欧元区的最直接后果是:第一,这些国家政府为恢复或维持信誉必须大力削减开支,从而将导致购买力严重不足,进口产品也随其币值贬低而更加昂贵。继续留在欧元区的国家亦因此需减少公共开支;第二,欧洲银行业将面临因脱离欧元国家所欠的巨额款项带来的空前压力;第三,对那些有勇气、有决心也有实力的投资者而言,PIIGS各国投资费用的降低使其贬值后的资产极具吸引力;第四,没有以前经济弱势成员国的拖累,欧元将相对其他主要货币变得更加坚挺。

面对法国脆弱的经济前景,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菲永于上周宣布,截至2016年法国节省财政开支的份额将增至650亿欧元,使法国的财政赤字由2011年占其GDP的5.7%,到2013年降至欧元区规定的3%范围内,目的是为了保持其AAA的信贷评级水准,以便继续享受进入资本市场的权利及借贷的最优惠条件。法国的决心与希腊和意大利的缺乏自律形成鲜明对比。此举将有助于法国获得市场的信任,从而得以继续留在欧元体系内。但是欧洲依旧是中国出口产品最大目的地,法、意以及其他欧洲经济体的紧缩政策必将导致中国对欧出口减少,也势必对中国的经济成长产生某些负面影响。虽然印度等新兴经济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正日益增加,但也仅能部分地弥补发达地区需求日益减少的缺失。

在所有有机会利用退出欧元体国家的廉价资产进行投资的国家中,中国大量的外汇存底令其优势明显。2010年中国海外投资额较前一年同期上升了22%,达到680亿美元,使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总额达到3000亿美元。这一数额相较其6万亿的经济实力,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欧洲危机结束之时,也许将是中国大量增加海外投资之际。中国越来越多的国有和私营企业正迫不急待地希望进入海外市场,通过从发达国家竞争对手中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来扩大和改善自身的业务。而中国海外投资努力中所面临的挑战是要挑选出具备英语及其他外语能力的管理人员,而且他们还要有能力驾驭外国文化。目前,中国本土内管理中国公司的合格经理人员都显不足,更遑论到海外了。中国公司在拓展海外业务的过程中,将会相当大程度上依赖外国管理人员的专业优势。反之,外国管理人员的融入将使中国公司在看待和管理自身企业上产生相当的变化。

德国的商业银行、法国的兴业银行、巴黎百富勤银行等大银行因借给PIIGS各国政府的大量投资贷款成为坏账,使它们的资产净值严重缩水,因此给中国投资欧洲银行业创造了有利的机会。这些银行恐怕需要从本国政府以外融资进行资产重组。中国投资人还可能有机会掌握欧洲一些主要银行相当数量的少数股权。HSBC银行利用对上海交通银行20%的控股权,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银行市场的了解,同时也改善了在中国从事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像HSBC一样,中国的国有银行也有可能利用对欧洲银行业的投资更深入了解后者的运作。这种了解反之还有助于推动中国在欧洲发展自己的银行业务。

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也有部分投资在欧元资产上,所以欧元对其他主要货币,特别是美元兑换的增强,将是此番欧元区危机后中国希望看到的结果。使这一结果成为可能的因素之一,就是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脱离欧元体系。意大利、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及葡萄牙这些可能脱离欧元区的国家的经济2010年占欧元区GDP总和的35%。它们一但脱离,欧元在货币市场上的信誉和价值将会大大增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元将重新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中最强硬的货币,欧元币值将会从目前萎靡不振的水平大幅反弹。

总之,欧元危机带给中国的机会多于威胁。但中国对把握这些机会必须有所准备,既要果断地收购重要的资产,还能对它们进行长期的经营管理。

从最近在法国戛纳召开的G20会议上可以感受到,此番欧元区危机中发达国家债务缠身、资金短缺,而新兴经济国家则在成长壮大,中国也因之受益。中国在会议上重申应该建立一个不再以美元作为核心储备货币的、全新的世界货币体系。新的货币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但尚需经年的努力。美元结束其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的日子已为期不远。

2005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一篇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亚洲储蓄过剩的观点,认为这种现象压抑了美国联邦债券市场的利率,导致收益率走低,因而助长了金融市场上不断升温的冒险性投资行为。然而,亚洲的“过剩储蓄”如今确成了发达国家的救星,储蓄也许压根就不是一件坏事。不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当前的超低利率很难吸引人们将钱放进银行不动。只要利率没有显著升高,人们就会不断地将钱投注到有回报可能的其他资产上,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贵重金属等等,我们就将时刻面临一系列资产价格泡沫化的威胁。只要储蓄利率仍处于近乎为零的状态,金融危机重新爆发的可能将永远存在。(马冰/译)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