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基调应保持不变
导语:撇开投资膨胀和货币流动性仍然充裕的因素不说,导致这一轮通胀的原因还没有消除。从外部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还将持续,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继续在高位震荡,直接推升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从国内看,成本推动压力成为长期趋势。

经济观察报 尹中卿/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逐步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物价水平由负转正后也进入上涨通道。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CPI连续12个月上扬。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CPI连续19个月上扬。从CPI的八大分类指数看,这两轮都表现为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在第一轮中,其他六类都出现下跌。在第二轮中,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出现上涨,但衣着类和通信类价格持续下降。因此,这两轮CPI上扬只是结构性物价上涨,而不是全面通货膨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连续19个月的新一轮CPI上扬,不是自然下来的,也不是被调控下来的,而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中断的。针对当时形势,2007年曾提出“稳物价”,2008年又提出“两防”。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冲击我国经济减速,同时导致物价水平上涨势头戛然而止。

物价水平在经历短暂沉寂之后,2009年11月CPI同比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当月上涨0.6%,12月上涨1.9%。2010年上半年CPI累计上升2.6%。7月以后同比和环比逐月攀升,10月同比涨幅4.4%,创24个月新高。11月同比涨幅5.1%,创28个月新高。在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后,12月CPI短暂下降到4.6%,但今年1-2月很快又回升至4.9%。3月CPI涨幅5.4%,创32个月新高。4月徘徊在5.3%,5月升至5.5%,创34个月新高。6月升至6.4%,创35个月新高。7月爬高到6.5%,涨幅达到年内最高点。CPI涨幅在连创36个月新高之后,才勉强开始回落。CPI涨幅8月降至6.2%,9月降至6.1%,10月降至5.5%,预计今后两个月涨幅还会进一步回落。

现在看来,2011年全年CPI涨幅肯定突破年初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4%左右的调控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CPI上扬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开始明显加速,物价涨势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也不是单纯的通货膨胀预期,而是现实的、全面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与以往不同,在新一轮CPI上扬中,八大类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态势。从2010年10月至今年l0月,CPI涨幅有4个月在5%以下,有4个月超过5%,有4个月超过6%,12个月平均涨幅接近5.5%,今年前三季度同比上涨5.7%。虽然这一轮CPI上扬幅度没有超过2007-2008年期间的6%,但社会反映更为强烈,主要是因为物价与房价同时上涨。尽管房价没有列入CPI,但房价上涨同样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由于肉禽蛋、粮食、油脂、水产品、鲜菜、鲜果等食品类价格以及房租等居住类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大,这一轮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据有关机构抽样调查,有超过50%的人感到物价上涨幅度超过收入增加速度,有近80%的人感到通货膨胀已影响到生活水平,如果再加上从今年2月开始的负利率对储户的剥夺,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明显的、严重的,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和财富积累影响更大。

实际上,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全球主要农产品减产、美元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我国资源、能源、土地、人工等各类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及部分地方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最根本原因还在于长期经济过热,直接原因则与近两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在2009年和2010年两年时间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67.3万亿元,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1.7万亿元,分别相当于同期GDP的64.3%、20.7%。2010年广义货币M2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80%以上。从长期看,我国投资膨胀和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被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而且也表现在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飙升上,最终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在今后一段时期,撇开投资膨胀和货币流动性仍然充裕的因素不说,导致这一轮通胀的原因还没有消除。从外部看,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还将持续,美元继续走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继续在高位震荡,直接推升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从国内看,成本推动压力成为长期趋势。今明两年适逢“十二五”开局和各级党委政府换届,各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强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逐步攀升,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税费改革也要推进,这些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再加上国外大量热钱和国内游资投机炒作,不仅会推升短缺商品的价格,放大涨价效应,同时也可能加剧社会恐慌心理,对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目前物价上涨已经见顶,但从中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压力仍不能低估,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最近我到一些地方调研,很多人认为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幅度有可能继续回落,初步估计今年GDP增长9.3%左右,CPI同比上涨5.5%左右。预计明年GDP增速回调到8.5%-9.3%之间,CPI涨幅回落到4%~5.5%之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希望2012年国民经济计划将GDP增速确定为8%,将CPI涨幅确定为4%。

关于2012年宏观调控任务,建议把“稳物价、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确定为经济工作重点,着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希望保持宏观政策的基调不变,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的变化,适时适度做好必要的预调与微调,保持前瞻性,提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第一,财政税收政策重在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增加民生支出比重,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中央赤字和国债余额规模,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改进和强化预算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第二,金融货币政策重在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增加对实体经济和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股市、汇市改革并强化和完善管控,防范金融风险。

第三,产业科技政策重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加强对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环境资源政策重在改革能源供给和资源价格体系,坚持节能降耗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低碳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

第五,收入分配政策重在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六,社会政策重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然,在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加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坚持依靠改革推进,既要尽力而又要量力而行,为长远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