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衫的电影海报
导语:国产电影的撞衫太小儿科了,撞得太省事、太省钱、太省心了、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法国博客达人Christophe Cour-tois精心研究好莱坞海报,终于看出了种种端倪,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种风格:反光强烈的太阳镜、穿红衣的姑娘、侧影、背影、大眼睛、背靠背、“剪刀腿”、各种数字、床上睡N个人……但是,在这些大门类里,也有小区别,我们都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也不能“旧”到细节都一样。

眼尖的网友在12月底即将上映的贺岁档影片先期发放的海报里,挑出了完全不动脑子直接照搬别人设计的两个例子:《亲密敌人》与《倾城之泪》。

前者被美国片《华氏911》附体,海报的主体都是一只文件袋,只不过把原作的人脸换成了手,好在后来又发表了以徐静蕾、黄立行等主演为内容的另一款海报,“文件袋”的上镜率降了下去,口水才消停。

后者就比较没技术含量了,直接照搬了韩国电影《悲伤电影》,哭泣的脸排开在海报上,演员的表情与照片的拍摄风格与原作一致。看这片的名字,不留神还以为是韩国那版的姊妹篇。对此,导演黄真真说,这算是“致敬”吧。不好意思,还真没听说把原图拿过来,PS般地换几个脑袋就算是“致敬”的。那以后,摄影界、设计界的山寨高手们就有了个终极托辞了。再说,如果真要出一模一样的海报来“致敬”,至少也像张艺谋付钱给科恩兄弟买《血迷宫》看齐,跟人家买了版权再说。

好莱坞也会撞海报。就像法国佬研究的那样,雷同的太多,不一一数了,也偶尔有向东方借鉴的,比如《谍影重重三》向杨德昌的《一一》借了个“后脑勺”。

与国外相比,国产电影的撞衫太小儿科了,撞得太省事、太省钱、太省心了、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但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海报是非常棒的,大多都由名家手绘,蒋兆和、张仃、程十发、黄胄、陈逸飞、关良、华君武都画过海报,蒋兆和绘的《马兰花开》、张仃绘的《祝福》都是精品,丝毫不输给以设计见长的外国海报。

为什么现在的设计者这么不讲究呢?

业内有人说了原因,海报设计者有苦衷。好莱坞一张电影海报的设计、制作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国内呢?早先就有《新京报》的记者跑去做了调查,一设计公司的老板倒了苦水,成本最高最高是10000元人民币封顶,别提什么名家手绘了,就是普通的设计人员做图,不仅不赚钱,有时还得赔钱。除此之外,还得听从制片方的安排在海报上加上一堆赞助商的LOGO,就如你会在李连杰、陈坤、周迅剧中古装扮相的下方看见红色的“北京银行”和一大串广告词。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完全照搬别人设计的借口。也有一些国产电影的海报做到了原创,且让人记住。翻出旧海报看看,花小钱的电影反而做得更好些,你应该记得《十七岁的单车》和《达达》的DVD封面,简单明快,不缺美感。

即便是再少的设计费,海报设计者赔钱赚点吆喝也好啊,别钱没挣着,也没落下好。当然,设计者并不该为这件事负主要责任,我们都知道,广告主才是起主要作用的。

如果电影制片方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电影衍生品,还有一个群体叫做海报收藏者,还有一种天价出现在海报专场拍卖会上,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呢?

纽约苏富比曾拍卖一张上世纪30年代《木乃伊》海报,最终以45.2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另一张《北非谍影》海报,拍卖价格也高达7.8万美元,《泰坦尼克号》一张约一平方英尺大小的海报被拍至3150美元。60年代的“007”系列海报售价已经到了5000多英镑,1964年的《粉红豹》海报价格在1000多英镑左右。国内一些50年代老电影的海报价格也在上涨,原来几十块钱收进来的,卖出去时已经上千块人民币。

如果一张海报是山寨的,它还值得人们保留到50年后拿出来拍卖吗?别丢人了。海报收藏者可都是门儿清,谁是原作谁是抄袭,他们心里是一本明账。想做出收藏者们都觊觎的那种海报吗?如果设计人员能力不够,可以请艺术家来帮忙,这也在宣传上增加了噱头。

就好像1966年的安迪·沃霍尔的电影《雀西女郎》,请来了著名的艺术设计师Alan Aldridge,于是有了这张让人过目不忘的“雀西女郎”,电影毁誉参半,但因这张海报,人们提起它还是带着美好的语气。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