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政策应当反思
导语:已有太多人呼吁稀土政策应向环保倾斜,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是通过税收、环保审核等方式强迫生产企业为环保成本买单,并同时打压走私堵住盗采矿产品的销路才是正途。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宋尧 就像2011年上半年的价格疯涨一样,自2011年下半年起,稀土价格的暴跌似乎就看不到尽头。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稀土矿产品的价格仅相当于2011年6月高峰期的40%左右,且跌势依旧持续。

持续一年的疯涨疯跌带给上下游产业的无疑是生产紊乱,以大量使用稀土荧光粉材料的节能灯行业为例,在2011年便因原材料价格变动无常,许多生产订单根本无法执行从而使当年的总产量下滑了15%~20%。稀土开采及冶炼分离企业也经历了满负荷生产到停产整顿的剧烈变动。

这样剧烈的价格震荡,显然与过去一年政府对稀土行业进行的调控脱不开关系。不过在许多从业者看来,正是政府的政策调控使得稀土摆脱了过去长时间的“白菜价”地位。因此在这个价格下跌的时刻,他们依旧希望政府维系现在的政策,用严控生产和出口配额数量的方法以稳定价格。

这样的做法真是合理的吗?当1月30日,WTO判决中国限制出口部分矿物的政策违规,并意指当前中国的稀土管理政策时,是到了该好好反思当前政策的时候了。

一个稀土行业内人士私下都承认的事实是,就供求关系而言,稀土本无“稀”可言。就资源储量而言,国土资源部2008年公布全国稀土储量规模为8360万吨(以稀土氧化物计),占世界探明储量的55%;而2003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世界稀土储量数据则是,中国稀土基础储量达8900万吨,占世界基础储量的59.3%。

而与这两个高达8000多万吨的庞大储量数据相比,每年全球稀土的消耗量却不足20万吨。简单地一换算,假如供需数据都不变动,当前仅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便足够供全球使用400多年。

不仅稀土的储量远高于需求量,而且开采门槛非常低。至今依旧屡禁不止的盗采便是一个侧证。在南岭山脉,随处可见,且开采极为容易的稀土资源,使得地方国土资源部门意图杜绝盗采的行动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样的一种资源,毫无疑问处于一个买方市场,假如任由市场调节,其定价机制无疑更接近成本定价法,即稳定的市场价格应该仅略高于行业平均生产成本。价格沦为“白菜价”也就无可避免。

这样的局面显然让人无法接受,在主管部门的眼中,中国以世界30%多的储量,一度提供了全世界98%的产品,但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显然太不合理。

整治是必须的,但如果纠结于“白菜价”、“资源贱卖”这样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舆论,那必然走偏了方向。政府当前对稀土行业的调控,实质上是以配额制为武器,通过控制产量,来改变市场供求关系。这样的做法显然与WTO的基本原则相违背。即便忽略国际贸易上的争端,只关注国内市场,单纯配额制的管治方法难言是善策。

稀土的盗采是如此容易,以至屡禁不绝,而稀土的走私也根本无法杜绝。有消息称,2011年稀土产品的走私数量与通过海关的数量几乎相当。这事实上造成了两个市场,也造成了2011年稀土市场价格的紊乱。

这样的做法显然不能长久。但话说回来,中国稀土的确存在着“贱卖”的一面,“贱卖”的原因,则是因为企业逃避了环保成本。不过公平地说一句,不仅仅是稀土行业,国内矿业开采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比比皆是,对环保环节的督查管理很少能严格到位。

中国稀土产品曾占据世界市场份额98%的原因也在于此。在21世纪最初几年,许多国外稀土矿山因为背负着高额的环保成本,无法与中国稀土产品竞争而被迫关闭。与其指责他国不安好心,存着自己的资源不用来消耗我国的资源,还不如找找自己的原因,为何不强抓环保关。

已有太多人呼吁稀土政策应向环保倾斜,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是通过税收、环保审核等方式强迫生产企业为环保成本买单,并同时打压走私堵住盗采矿产品的销路才是正途。不过需要在此点出的是,假如国内整个采矿行业的环保意识都如此淡薄,假如矿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事件还如此频发,那如何能相信政府就能单单管好稀土开采的环保呢?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