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再慢一点,再细一些
导语:许鞍华总是以一种平行的视角,冷静、节制、客观地将平凡生活的片段节选给你看,点点滴滴,润物无声。

 

经济观察网 曾榛/文 7000万人民币的首周中国总票房(内地+港澳台)对那些动辄票房上亿的大片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桃姐》这类口味清淡的文艺片来说却是可喜可贺了。十多年来,许鞍华拿过一堆沉甸甸的奖项,赢得过无数褒奖,却始终没赚多少票房,《桃姐》在票房与口碑上的双赢,算是上帝对她多年坚持的犒赏。

严格说,许鞍华的电影从来没有“精彩”过。她总是将目光投向那些鹅卵石般朴拙的底层、边缘人群,缓缓慢慢、安安静静地用并不精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他们平淡、琐碎的生活点滴。比如,《女人四十》里中年主妇阿娥与痴呆公公纠结的家长里短,《天水围日与夜》里孤独老人梁阿婆与女邻居阿贵一家平淡无奇的吃喝拉撒。就连那些可以大做文章扯人眼球的题材,如香港中年男乱刀砍死大路妻女后自杀的《天水围的夜与雾》,性取向五花八门的《得闲炒饭》,许鞍华也是“避重就轻”,既不“猎奇”,也不“卖腐”,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大悲大喜。她总是以一种平行的视角,冷静、节制、客观地将平凡生活的片段节选给你看,点点滴滴,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你都无法相信自己竟能把这么“闷”的片子看下去,而且看得内心柔软、眼眶湿润……这就是许鞍华的本领,用最乏味的鸡零狗碎激起观众最真切的情感共鸣。

到了《桃姐》,许鞍华用依然如故的清淡与缓慢讲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女佣在生命最后的光阴里与主家少爷Roger之间发生的故事。尽管桃姐身世可怜、老景凄凉,但许鞍华却没有居高临下地怜悯与煽情;虽然Roger为桃姐养老送终实在难能可贵,许鞍华也没有大张旗鼓地赞美与颂扬,她像一位守望人生的智者,平静而朴实地观察着这对“非亲母子”的生活点滴与情感互动。我极为欣赏这样的视角与手法,对许鞍华之前所有的影片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但这种冷静守望的态度放到“桃姐”身上,却让我生出许多的“不满足”。对于《桃姐》,与其说大家关切的是一名举目无亲的女佣晚年的命运与归宿,不如说大家关注的是自己的何去何从。说近点,我们每个人都将和Roger一样面对至亲的生老病死;说远点,我们都终将成为桃姐,亲尝衰老与病痛,面临人生的终结。如此切身的情感投射,让我无法满足于一种近距离的冷静观察,而渴望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桃姐或Roger的生活与内心。

首先,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完全可以再徐缓,更丰富一些。比如,一开场导演不紧不慢地描述桃姐到市场的冻库中“全副武装”选大蒜的情节非常动人,这是主妇在安排自家开销时才会有的精打细算,桃姐心里主人其实早已是家人。可惜的是,此后还有许多类似的动人细节,却被一笔带过了。比如,桃姐给Roger做了丰盛的一餐,等他吃完又连忙送上香茗、鲜果,最后自己才站在厨房吃饭。这时,导演只给了桃姐一个远远的镜头。但我却十分想知道桃姐碗里装的是什么?她吃的是Roger吃剩下的饭菜,还是她在做菜时先分出来的一份?她会不会只把边角余料留给自己?请不要误会我是企图洒狗血,这样的情形其实在许多家庭的妈妈或奶奶身上都是家常便饭。传统中,女人总是习惯这样默默表达关心与爱。

再有,桃姐被Roger从老人院接回家中整理个人物品,发现桃姐珍藏了许多与Roger有关的的旧物;照片、玩具、绣花背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节,从电影宣传时透露的背景资料显示,Roger正是看到了这些细节才意识到多年来桃姐对他的情感早已超越了主仆关系,而是把他当儿子对待了。许鞍华在这里又处理得仓促了些,几个镜头匆匆掠过,就转到另一场景,甚至没来得及让观众观察一下桃姐和Roger的面部表情。我们都有过搬家整理旧物的经历,面对那些珍藏多年,饱含记忆与情感的东西,谁都会不由自主慢下来,任思绪将自己带回往日时光。何况桃姐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收藏者呢?个人认为,这个转折性的情节点笔墨完全应该再多些,调子放得更慢些,充分发挥许鞍华特有的舒缓与细腻,让观众跟着桃姐一件件细细摩挲那些旧物,慢慢回忆,甚至发呆,让情绪缓缓升温。另外,这些细节给Roger带来的情感冲击以及此后Roger对桃姐微妙的情感变化也应该给出更多时空来展现与发酵,这样才会让后面Roger的不离不弃显得更加真实与厚重。

两大主角独处的时候,是切入其内心的最佳时机,也是激发观众思维与情绪的关键。桃姐在老人院的生活,以及那时Roger独自在家的状况应该处理得细节更丰富,节奏更缓慢一些。一个大少爷忽然要自己料理生活一定会遇到很多状况和不习惯,远远不是翻出电器说明书看看就可以简单应对的。桃姐诚然坚强,但拖着病身住进拥挤、喧闹的养老院,会有多少不适应,多少失落与孤寂,旁人很难想象她是怎么应对的,又是怎么度过的?因此很期待通过丰富的细节,尤其是桃姐独处时的细节,来体察她内心不为人知的曲折与艰难。但导演虽对桃姐在养老院的生活花了不少笔墨,但因牵扯太多人物进来,显得丰富有余而深入不足,细腻不够。桃姐拖着半身不遂的身体上厕所等为数不多的独处段落还是给人感觉节奏太快,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去体会。想想有些伊朗电影,故事比桃姐还要缺乏戏剧冲突,甚至无聊,比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的不过是个小孩子还作业本给同学的事情,那娓娓道来的节奏,大量特写镜头传递的丰富细节,人物的表情、情绪都花了大量笔墨……于是,你不知不觉就看下去了,而且看得很过瘾,还激发许多思索。

关于养老院的费用问题,导演的交代也过于简单。香港地狭人稠,老龄化日益严重,公立老人院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一般等你排到名额,人也差不多快死了。当然,你可以去私立养老院,但价格不菲,很多家庭难以承受。桃姐当了一辈子佣人,能有多少存款,这些存款是否足以负担私立养老院的开销?这一定会成为困扰桃姐的心头大患,以她要强的个性一定会在出院之前八方打听,并尽一切努力要自己承担费用。可片中的交代只是桃姐问了Roger一句养老院要多少钱?Roger说,别管了,我给你出。桃姐坚持说自己有钱,要自己出。可后来的情节显示,养老院每月几万的费用还是Roger出的,而且他还不时额外拿钱给桃姐。在这之中,桃姐有过怎样的努力和坚持,又有过怎样的艰难与不得已,是什么因素或情形促使要强的桃姐欣然接受主家Roger的帮助?这些本可以让桃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影片思想更加升华的细节,却很遗憾地都没有被呈现出来。

不过,无论如何《桃姐》依然是部难得的好片,也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以上一番吹毛求疵,只因对桃姐这个人物有太多的爱与关切,对许鞍华这位导演有太多的敬意与期待,期待她与她的坚持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