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去香港求学
导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香港从幼稚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公民意识和情绪管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娓婷 跨境上学的孩子都是坚强勇敢的孩子。每天四个小时在路上,换几趟车,走那么长的过关通道。有些孩子两岁多就这么做了。

事实上,孩子本身喜欢在香港的学校上学,理由很简单:好玩,又知道很多事情。

我很好奇在香港上学到底学些什么,在香港采访的经历就像给自己上了一堂少儿教育课。

老师说,香港的教育是综合、跨学科的教育。比如说今天用雪条棍做手工,第二天把几个“作品”拼凑摆放来学习加减;比如,小朋友认识了某种小动物的习性后,老师会让小朋友画图画、做个展览会,再让他们写信邀请隔壁班的同学来参观。这样既认识了生物,还动手写了字、画了画。教育是螺旋式的,新知识学了两三天,老师会设计些新的游戏,让小朋友再巩固。

学习注重情景,想办法让小朋友动手,将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因此香港的幼稚园和小学班级里总会让学生帮忙做教具,也会带学生到社区、公园、博物馆等地方参观。甚至,为了写一篇作文,老师带学生到超市作一次购物。

我是真心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老师一味地教,小朋友一味地听。听了什么都没记在心上。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香港从幼稚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公民意识和情绪管理。

所谓公民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是初步培养“同理心”。在群体中留意到他人的存在、他人的需要,扩大开来就是社交礼仪。当你意识到场所里面有“他人”,你就学会纪律,学会与人分享。老师通过说服和鼓励,让小朋友感觉到,遵守纪律和尊重他人是会受别人尊重的。

方法同样是情景。除了图片、视频,班级还会进行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孩子换位思考和宣泄情绪。

此外,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在争议中找共识。从幼稚园开始,小朋友就会分小组学习和讨论。老师不会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小朋友自己动手找,并在中间起协调作用。例如仓鼠喜欢玩什么这种问题,小朋友在观察和讨论中学会多数服从少数,学会内省,通过事实和说理去劝服他人,而不是钻牛角尖、更不是动手打人。

看起来香港的幼儿教育仿佛没有定式,实际上是老师观察和不断调整方法,将他们的目标和理念贯穿在游戏花样中。香港的老师、主任、校长都是育儿专家,跟他们谈话,你能听到专业的少儿心理学教育学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乖”和“不乖”这样的粗糙评价。

香港市民给人的印象总是彬彬有礼、讲道理,无论是小学生还是老人家。即便是要赚你钱的售货员,也让你感觉他态度真诚、真心了解你需要。

有人说,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许多双非家长在送孩子到香港读书时,自己逐渐认识到香港社会的真实魅力,希望孩子能成为真正的香港人。我想,如果孩子是身在其中,能认同公平有序的社会价值观,并乐意在当中担任积极贡献的角色,就真的是获益匪浅。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