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欧阳晓红 “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外部流动性趋紧,资金净流入大幅减少”这是官方文本,翻译之后的通俗说法可能是“热钱正在撤离中国”。
有人说,如果想知道中国政策的前景,不妨从资金流向中寻找答案。去年11月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便是在资本连续两个月流出之后。诸如去年9、10月外管局的银行代客结售汇数据显示,购汇率超过结汇率,资金流出迹象明显。
如今,距离央行再度实施放松政策只差一步。有外汇市场交易员说,市场已连续两周净卖出人民币;这与前一周人民币罕见走弱,甚至出现短暂贬值的现象或许有关;事实上,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0.2%;市场认为,趋利资金套利无望,遂开始回流。对央行而言,这是一种暗示:如果要保持货币流动性,必须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诸如,外管局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尽管是顺差,但购汇率仍然高企,意味着资金还在流出。2月新增外汇占款仅251.2亿元,较1月新增额1409亿元大幅回落。
这并非偶然,与之相关的经济现象是,深圳经济数据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即便考虑春节停工因素,也很难乐观。此外,多项经济数据加剧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分析员预测3月CPI同比涨幅3.3%,下滑趋势不变。
外资投行报告称,中国经济复苏缓慢,呼吁更有效的政策放松,多数措施可能分阶段低调进行,诸如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外,并预计政府还可能通过年内至少减息25个基点、恢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等支撑贷款需求。换言之,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似乎降息的时间窗口即将打开。
而央行人士坦言,货币政策与外资流动有关,但决非对应关系。事实上,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括新增货款与外汇占款,后者下降,自然有助于扩充本国的信贷;如果资金外流,便可放松信贷规模;短期而言,便是这种简单关系。央行的做法无可厚非,作为开放的经济体,其货币供应量必然受到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影响。“三元冲突”理论显示,一国在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流动三个目标中仅能选择两个。而中国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只能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做出选择。
然而,事与愿违。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受制于外资流入,我国大量外汇占款都是被动投放的结果。现在,我们似乎可以不那么被动了,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得以扩大,因为资金正在撤离中国。
专家说,一般而言,央行有四个货币政策准则目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综合调整指标,控制通胀等。
现在,会是新一轮的信贷启动前夜吗?历史数据显示,每一轮宏观经济底部,都是信贷启动的时候,像1999年初,2002年初,2005年初,2009年初;有人认为,这一轮将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初。
但这可能会是一场冒险,人民币发行失控的必然结果,便是未来的通货膨胀失控。
有学者指出,原本于2005年7月21日启动的汇改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分水岭。理论上,我国应在此时完成有条件汇率浮动,逐渐解脱与美元挂钩的被动联系汇率制度。有条件汇率浮动,意图在于管住货币发行数量。但最后采用了放开货币发行数量以稳定汇率的相反策略。此后,人民币发行近乎失控。那么,因为外资流出,某种程度上有了更多主动权的央行该怎样做?